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郭虹宇)通識科引致的問題纏擾多年,教育局近日終宣布較大幅度的改革,多名教育界人士對此讚好,認為可保證教材質素,糾正偏離了的課程宗旨,同時可為學生減壓,而結合內地考察更有利拓寬學生的視野,實地認識國情。有教育界人士則關注到後續的細節,包括何時推出新的課程指引,教師編制人事安排,及大學收生影響等,擔心如下學年生效未必有充足時間處理。
考評局歷史科委員會主席、嶺南大學協理副校長劉智鵬歡迎教育局終於下決心改革通識科,回應學界多年來的訴求。他表示,以往通識科教材和師資方面缺乏監管,致令出現許多問題,建議新的通識科教材必須要經過教育局審核,引入更多關於憲法和基本法、香港國安法、內地與香港政治體制等內容,讓學生了解如今的法律制度和提升守法意識;而師資培訓方面,則要建立完善監管機制,維護教育的專業性。
改革撥亂反正 更好認識國情
路德會西門英才中學校長簡加言指出,通識「獨立專題探究(IES)」佔用學生大量心力和時間,不少人感吃力,認為「取消是好事」,可以讓學生專心鞏固所學。
她續說,以往通識科多以議題教學,主要採用校本製作工作紙等材料,欠缺有專業把關的教科書,情況不理想,認為改革後教材需要送審,是理所應當的事。至於新課程增設內地考察,亦更有利於拓寬學生的眼界,更好認識國家、國情。
新界校長會副主席朱偉林表示,是次改革可讓通識科減量,同時釋放空間,讓學生可以修讀更多的、自己有天分、感興趣的科目,推動學生多元化發展。
他舉例說,因高中課程繁重,修讀數理人數較少,致令不少人數理根基薄弱,甚至要在升大學後才回過頭來「補數學」「補根基」,不利香港未來發展,特別是現時社會致力推動創科,更應幫助年輕一代打好數理基礎。
他坦言,過往不少人質疑通識教材與教學偏離課程宗旨,偏向政治批判議題,更引致部分學生,在沒有事實基礎下「流於表面的批評」,認為是次改革可撥亂反正。
香港直接資助學校議會主席陳狄安也認同,將通識科評核改為「合格/不合格」,是為學生減壓的辦法,但需要關注是否會對學生升學及大學收生產生影響。
他解釋,教育局提到有關改革最快下學年生效,但目前仍未見到相關課程指引及文件,很多事目前均是未知數,其中改革後的通識仍然作為核心科,課時減半後應如何作調整,多出課時是否會分給中英數,教師人員編制有何影響等,擔憂未必有足夠時間安排人事更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