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教育 > 正文

【學語習文】客人擦鞋因有求 鄒忌諫王免蒙蔽

2020-12-16

妻說要減肥,節食了數天。有一次突然問我:「我有何改變?」我答:「沒什麼改變。」她又問:「真的沒有改變?」我說:「我天天見着你,難以察覺有何改變。」她發火了:「家中孩子都說我瘦了,傭人也說我瘦了,就只有你說沒什麼改變?」家中孩子正圍着我們偷笑。其實,我真的覺得她沒有什麼改變,也沒有必要惹她的火,刻意給她臭罵。我向着孩子,轉移話題說:「來,我講個故事給你們聽,叫《鄒忌諷齊王納諫》,遲些你們上中學便會學到。」

鄒忌是戰國時期的齊國人,曾為齊相。他身高八尺有多,容貌英俊。有一天他照着鏡子問妻子,他比起齊國著名的美男子城北徐公誰更英俊。妻子說當然是鄒忌。他又問小妾,也得到相同答案。第二天,有客人來求見,鄒忌又問相同的問題,客人也說鄒忌最英俊。

過了一天,徐公來拜訪鄒忌,鄒忌仔細地端詳徐公,發覺自己根本比不上他。晚上,鄒忌躺在床上思索,現實是自己的外貌不及徐公,何以妻子、小妾和客人均異口同聲說他比徐公英俊呢?他得出的結論是妻子偏愛他,小妾畏懼他,客人有求於他,所以皆向他說好話。

鄒忌上朝見齊威王,把事情告訴他,並向他指出:齊國土地千里,城池一百二十座,宮中姬妾與近臣皆愛護大王;朝臣皆畏懼大王;百姓皆有求於大王,所以大王所受到的蒙蔽更厲害。

齊威王認為說得對,於是下令如能當面批評他的可得上等獎賞;上書勸諫他的可得中等獎賞;在公眾地方批評他的過失而傳到他耳中的也能得下等獎賞。命令剛下達,來勸諫的人絡繹不絕,門庭若市;幾個月後,偶爾還有人來進諫;一年之後,威王的施政已大為改善,再沒有人能找到過失來進諫了。燕、趙、韓、魏等國知道了這件事,都派使節來朝見齊王。齊國可不發一兵一卒,而能在朝廷中不戰自勝。

在這個故事中,要欣賞鄒忌有自知之明,也有自我反省的智慧,不為虛辭美語所騙。他更厲害的地方是能以小見大,推及於國家的治理,並向齊威王獻計。我們也不得不欣賞齊威王的胸襟廣闊和虛懷納諫。他不只能聽取意見,而且坐言起行,說到做到。

反觀現實,有自知之明又有反省能力的人有多少?能像齊威王那樣虛心接受意見,並勇於改錯的人又有多少?大多數人都喜歡聽甜言蜜語,而厭惡逆耳忠言。

更有甚者是獎賞那些虛情假意,蒙蔽自己的人,而懲罰那些說真話,要求自己改善的人。結果當然不是「戰勝於朝廷」,而是給敵人戰勝了。我對孩子說,我還是要做一個坦白的人。

戰國時代是一個列國爭雄,戰爭頻繁的年代。國與國之間的競爭非常激烈,處於不是你死便是我亡的階段。回溯春秋時代,雖然紛亂已起,但尚有霸主打着「尊周室,攘夷狄,禁篡弒,抑兼併」的旗幟,表面上還會講講道德禮儀。

戰國時期只講富國強兵,恃強凌弱便是現實。所以各國君主為求生存也好,為求稱霸或消滅他國統一天下也好,皆要掃蔽求真,清除阿諛奉承,力求強兵勵治。因而各國紛紛舉行變法,君主皆虛心求賢。

例如魏文侯任用李悝、楚悼王任用吳起、秦孝公任用商鞅、韓昭侯任用申不害、燕昭王築黃金台招賢納士、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等等,皆是列國不甘人後,求存圖強的努力。公元前357年,齊威王任用鄒忌為相,進行變法,也是回應了這一潮流。

《鄒忌諷齊王納諫》一文出自《戰國策.齊策一》。《戰國策》全書共33卷,共497篇,約15萬字。記載的歷史上起公元前490年,晉國智伯滅范氏,下至公元前221年高漸離以築擊秦始皇。內容大多記載策士游說各國君主如何富國強兵的故事。

此書並非由一人一時所作,書名也有多個版本,直至西漢劉向在皇家書庫中發現,再加以編輯整理,並命名為《戰國策》。也因着此名,歷史學家把春秋之後,秦統一天下之前的一段歷史時期稱為「戰國時代」。

■陳仁啟 中學中文科教師

隔星期三見報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