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港聞 > 正文

劉智鵬:新通識科增國家內容「好應份」

2021-02-09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郭虹宇)通識科課程千瘡百孔,教育局近日終於公布了大刀闊斧的改革安排,當中包括將該科改名及調整課程。負責有關事宜的「重新冠名科目委員會」主席劉智鵬表示,新科目試卷將設有選擇題目,但不代表將難度降低;對於新課程被指側重教導國家的正面內容,劉智鵬強調主題設計共分為香港、國家、世界三個「板塊」,其中無可避免會提及香港,而教授有關國家內容是「好應份」,課程亦會探討香港及國家在全球的位置及互動,因此並非側重在國家。

劉智鵬接受電台訪問時,談及取代通識科的新科目之考題設置。劉智鵬認為,過去通識科的課程設計及考題,難度深且複雜,要求中學生處理大量文字論述並非易事,其實大學才會要求學生進行研究及探索性功課,「但都唔係咁多學生咁輕易做到,我覺得係課程設計時,未必諗到齔痕G,所以要改鼳。」

他指日後新科目的試卷設有選擇題,但選擇題不會降低試卷難度,例如美國研究院的GRE考試,以及其他專業考試等均採用選擇題的方式出題,答案並非只有「正誤」這麼簡單,答案A正確只代表它最貼近正確,其他答案並非錯誤。

就新課程要求學生到內地考察的環節,被問到考察地點是否包括台灣或澳門,他指在「一個中國」的大前提下,能否到台灣考察的問題,委員會尚在討論當中。至於近日有學生聲稱不想到內地考察,如缺勤內地考察一項,是否會被評「不達標」,委員會待商討才能決定。

探討兩地互動 非側重國家

對於新課程被指側重教導國家的正面內容,劉智鵬指主題設計共分為香港、國家、世界三個「板塊」,其中無可避免會提及香港,而教授有關國家內容是「好應份」,課程亦會探討香港及國家在全球的位置及互動,因此並非側重在國家。

關於新科是否刪去了批判性思考的元素,劉智鵬指,「批判性思考」的英文是「Critical thinking」,中文的「批判」與「批評」意思相近,帶有貶義的意味,容易讓學生造成混淆,新科目會將其改為「明辨慎思」,並非刪去批判性思考的部分,會更為客觀。

據香港文匯報記者翻查資料,早在2014年,教育局官方文件已將「Critical thinking」改譯為「明辨性思考」,今次通識科改革課程文件進一步改為「明辨慎思」。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