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錦輝教授 中文大學工程學院副院長(外務) 香港資訊科技聯會會長
最新公布的財政預算案,在「保就業」的主調下不乏為年輕人「創就業」的措施,其中財爺預留6,300萬元開設500個上網輔導員職位,看似突兀,卻非「空穴來風」。
政府剛與十四間社會服務機構的數碼中心合作推行「地區數碼中心聯網」,透過提供電腦設施、上網服務、培訓課程及技術支援,讓低收入家庭的青少年和有需要人士,多接觸和使用資訊科技和互聯網。計劃原意雖好,只是筆者擔心中心儼如官營「網吧」。現在財爺開設上網輔導員職位,讓專人教育那些新接觸互聯網的初生之犢,如何正確遊走於這個虛擬新天地,筆者才鬆一口氣。
這項措施惹來議員及政客的質疑不足為奇,只是筆者百思不得其解,為何他們反建議將那6,300萬元用作資助學校聘請資訊統籌員之用呢?增加資源予學校辦好資訊教育固然值得支持,但為何他們不早在預算案諮詢期間提出呢?另外,若教育局接過有關建議而並無上報,那麼事情便更糟糕了。反映出教育局還未徹底了解互聯網的殺傷力。若是如此政府更有必要立即行動,採取果斷的措施,建設安全又自由的互聯網世界。
保障年輕網民安全 從三方面著手
(一)教育:預防問題發生。設立上網輔導員職位,可以幫助本身對互聯網未有根深蒂固認識的新手,教育他們如何正確使用互聯網;更重要的,是正確使用互聯網的態度,以免誤墮網絡陷阱或沉溺上網而不能自拔。教育從來都是有效而必須的預防措施,是次預算案預留空間為青少年創造此等職位是互聯網教育的第一步,接下來應該繼續增撥資源,推行有關輔導和監察層面的第二步。
(二)輔導:及早解決潛在問題。現時全港大約有五百萬網民,當中不少是沉迷上網的青少年。他們長時間隱藏於無形的e社會,鮮與人面對面接觸,很容易沉溺於個人世界、與現實脫軌,或被虛假訊息蒙蔽。例如曾有年輕人在網上結識朋友後,發現被對方以假身份存心玩弄而自殺,亦有年輕人在網上自製冒牌網站發布假消息引起市民恐慌。前者令自己踏上不歸路,後者為社會製造麻煩,都是網民不正確使用互聯網的惡果。
潛在問題的「網青」在爆發問題前往往會露出蛛絲馬跡。假如有網上社工,不時與沉迷上網的青少年互動溝通,可以及早發現潛在問題,及早輔導和協助他們,防止問題惡化。這才是主動出擊的有效補救辦法。
(三)監察:維持網絡治安。筆者已非第一次提出,需要設計一個有效的網上警察系統,在資訊公路上巡邏、監控可疑活動及在有必要時向網民伸出援手;又或者成立網上緊急求助熱線服務,鼓勵網民發現問題時舉報,遏止破壞e社會秩序的惡行。因此,政府須盡快增加警方在互聯網治安的資源,保障網民長遠的利益。
筆者更希望普羅大眾明白,互聯網世界雖然是虛擬社群,但參與的都是真實的人,其影響力不亞於真實社會,一旦觸犯法律有關部門都會以管理現實世界的嚴肅態度來處理。而面對這責任,政府實在無可推諉、不可延誤。但財爺的六千三百萬似乎只可隔靴搔癢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