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9年4月18日 星期六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文匯評論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博鰲論壇:兩岸政治探索的平台?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9-04-18]     我要評論

邱震海博士 鳳凰衛視評論員

 兩岸當局著眼於未來三年馬英九的任期,應該在兩岸政治框架探索上有一些基本的溝通,以期達成初步共識,並開始雙方共同的部署和鋪排,其中包括以三年為基線,以防止不可逆轉為目標,探索和設計基本政治框架,並逐步鋪排達成這一框架的「路線圖」。

 今年的「博鰲亞洲論壇」十七日開幕。近年,這一論壇在國際和地區間政要第二溝通軌道和平台方面的作用日益明顯。據報道,今年出席這一論壇的外國領導人和前政要規模為歷來最大,而且適值國際金融海嘯最近幾年,因此各國和地區間政要在正式和私下場合的會面,將成為論壇的另一個值得關注的焦點。

過去一年:

從經貿到政治的微妙探索

 就兩岸關係而言,台灣方面,近年派出前「監察院長」和「外交部長」錢復,以兩岸共同市場基金會最高顧問的身份率團出席,並與溫家寶總理會面。這是繼去年博鰲論壇期間,剛剛當選台灣「副總統」的蕭萬長以兩岸共同市場基金會董事長身份與胡錦濤主席會面之後,兩岸的又一次準官方接觸。

 去年蕭萬長參加博鰲論壇時,適值馬英九當選但尚未上任,因此「胡蕭會」借天時、地利、人和得以實現;同時,借蕭萬長參加博鰲論壇之際,兩岸在博鰲舉行了「兩岸經貿圓桌會議」,正式開啟了兩岸在馬英九當選之後更為緊密的經貿交流之門。

 但錢復此次受馬英九委託攜十六字贈言參加博鰲論壇,雖然仍是以兩岸共同市場基金會最高顧問的身份,但以其曾擔任台灣「監察院長」和「外交部長」的經歷,其涉及話題顯然不會僅局限於兩岸經貿關係。而這也正折射了兩岸關係過去一年裡的發展軌跡。眾所周知,過去一年隨著馬英九的上任,兩岸在經貿和人員交流方面的步伐大為加快,直至最近,兩岸已開始籌備第二次「陳江會」和商討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定。與此同時,兩岸在台灣國際空間和「國家尚未統一前特殊階段的政治關係」(胡錦濤語)方面,也悄悄開始了探索過程。但顯然,這方面的困難和障礙相較於兩岸經貿關係和人員往來要艱難許多倍。

 事實上,兩岸在探索台灣國際空間問題上之所以遲遲未有實質性進展,與其說是技術障礙所致,還不如說是礙於雙方目前的政治框架。

未來三年:政治探索須有共同目標和時間表

 但兩岸關係的結構性和未來面臨的時間性的壓力,又迫使兩岸領導人必須面對這一艱難許多倍的政治難題。所謂兩岸關係的結構性問題,如筆者之前曾多次指出,兩岸政治關係的所有難點歸結起來無非是解決一個民族、兩個政治實體和一個國家主權之間的關係。今年一月,筆者曾在主持的節目中邀請兩岸智庫人士進行過多次相關討論,各方雖在細節問題上有所分歧,但對上述三個問題的共識卻基本相同。這就為未來兩岸決策層的溝通和協商提供了一個大致基礎。

 而所謂兩岸關係的時間性壓力,乃指由於台灣民主體制下的政黨輪替特點,兩岸必須抓住馬英九在任的機會,盡可能以其任期為時間基線,並以兩岸關係不可逆轉為目標,盡力促成一個乃至幾個政治性框架,以確保兩岸關係在較長時間內的平穩發展。

 在這方面,基本上有兩個不同的切入方式,一是採用迄今的方式,以小步累計互信。以經貿和人員往來穩固關係,逐步深入;二是從政治框架切入,高屋建瓴地探索兩岸政治關係中的難題。顯然,前者從現實角度看更具操作性,但卻具有對政治關係的不可預知性;後者雖可一步到位,但操作難度極大。鑒於兩岸關係的複雜性和時間性壓力,上述兩者可同時展開,相輔相成,互相促進。

兩岸博鰲議題可有長遠規劃

 在這方面,兩岸須對時間、場合、議題、進展等要素進行戰略性規劃和策略性鋪排。以兩岸從去年開始在「博鱉亞洲論壇」的高層互動為例,在去年蕭萬長的經貿和今年錢復可能的經貿加外交議題之後,明年到底談什麼?如何切入?期待達成哪些共識?下一次「陳江會」到底談什麼?三年後的「陳江會」可能在政治框架方面取得哪些階段性成果?所有這些都需要兩岸當局從現在起就有所考慮和協調,以共同的需求、共同的目標和共同的時間表來設計未來三年的政治「路線圖」。

 另外更為重要的是,必須看到胡錦濤和馬英九任期的交集點。以大陸政治慣例,胡錦濤的國家主席任期將在2013年上半年結束;而在台灣,馬英九第一任期將在2012年5月中止。若馬英九無法連任,則雙方必須在2012年5月前有一些相對實質性的舉措出台;若馬英九得以連任,則在無連任之壓力,而有留下政治遺產之雄心的情況下,其與胡錦濤的任期也只有一年相交。歷史留給兩人的機會和時間都不太多,但兩人若能抓住時間和機會,也許就能真正青史留名而惠及民族大業。

相關新聞
人文西九 人民西九 (2009-04-18)
澳門派錢 香港怎辦? (2009-04-18)
博鰲論壇:兩岸政治探索的平台? (2009-04-18)
要競爭須有超人努力 (2009-04-18)
醫療護短威脅生命 (2009-04-18)
開發南沙 經略未來 (2009-04-17)
從季度數據看中國經濟復甦 (2009-04-17)
泰國政局走向分析 (2009-04-17)
增加配套措施落實校園驗毒 (2009-04-17)
媒體應該迎接新挑戰 (2009-04-17)
虛榮的代價 (2009-04-17)
禮崩樂壞的世界 (2009-04-16)
公眾人物應注意言行後果 (2009-04-16)
泰國亂局的背後 (2009-04-16)
香港節能之路任重道遠 (2009-04-16)
競爭決定金融前途 (2009-04-16)
粗言議會形象傳到新加坡 (2009-04-16)
謹向失業青年進言 (2009-04-16)
溫總理鼓勵香港迎接挑戰 (2009-04-15)
既生「薩」何生「奧」? (2009-04-15)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文匯評論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