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華明 立法會議員
青少年吸毒問題存在已久,不是新鮮事物,但在校園內吸毒及販毒則絕對不能輕視;若不及時制止,毒害很易在學校迅速蔓延,令更多學生蒙受傷害。試問學校變成「毒品天堂」,又如何能作育英才?
根據一項由兩所戒毒中心及外展社工提供的數據顯示,校園吸毒或濫藥情況十分嚴重,分佈於港九、新界及離島的學校,有小學、中學、專業進修學校或職業訓練中心等。首次濫藥年齡低至8歲,較多為13-15歲。其中一所負責接受港島及離島區轉介學生吸毒個案的輔導機構的資料顯示,過去一年有128名學生接受轉介,當中港島區有19所學校曾有學生轉介,佔該區學校兩成,離島區更嚴重,10所中學有7所屬「有毒學校」。
學校變成濫藥理想地點,主要是青少年容易於校內或到鄰近屋h「買藥」,於小息或午膳時在校內廁格或後樓梯三、四人一起吸食;學校沒警察,老師不易察覺或不予理會,令他們感到較安全。濫藥成本下降及有免費試食亦是普及化原因,現時每人二、三十元已可購買一包一百元的K仔。當販毒分子利用層壓式推銷術,提供佣金,利誘學生為他們分銷毒品時,情況更一發不可收拾。
由律政司司長黃仁龍帶領的青少年毒品專責小組,早前提交了報告,當中研究過學校進行測試毒品的情況。美國、英國及新加坡,都是由學校自行決定是否實施校園驗毒措施,香港則只有部分國際學校自行制定各類驗毒計劃。
三方合作 實施校園驗毒
民主黨於3月下旬曾進行民調,受訪的627人中,有逾七成半擔心校園吸毒越來越嚴重,並認為政府應投放資源及採取針對性措施解決問題。調查結果亦顯示近七成贊成實施校園驗毒,但有逾五成認為應先取得校方及家教會同意,近五成認為應先取得家長或學生同意,只有四成贊成強制驗毒。
這反映出大多數市民較容易接受自願性驗毒,筆者亦認同應先實施自願性驗毒,因為計劃始終需要校方、家長或學生的認同和配合,才得以事半功倍,亦可給予多些時間讓未準備好的學校及家長認識問題及了解計劃的效果。
校園驗毒的目的應是辨識、治療,以及起預防之效,政府必須投放更多資源,增加配套措施,包括學校須做足保密工作,鼓勵接受治療;為學校、老師、家長提供培訓及輔導,增加他們觀察同學濫藥能力及處理情緒問題;增撥資源予戒毒機構,提供針對吸食K仔、藍精靈及白瓜子等精神科藥物的專業治療;加強運用《危險藥物條例》,就操控或利用青少年販毒及販毒予青少年的罪行,要求法庭加重刑罰。
面對校園吸毒禍害年青人,我們須盡快發現和協助吸毒學生,打擊販毒學生和背後的操控莊家,切斷毒禍在校園蔓延,讓青少年在健康的學習環境下成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