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9年4月19日 星期日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新聞專題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探訪雲南「台灣村」:蒼山洱海茶為伴 有緣他鄉即故鄉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9-04-19]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本報駐雲南記者 李艷娟

 十多年前,一群台灣老人穿越千山萬水、穿越海峽兩岸,在祖國大陸的西南一隅——依蒼山傍洱海的雲南大理銀橋鎮雙鴛村,買地建屋,投資興業。從1995年第一個台灣人陳磊在此定居,到現在共有來自台灣北、中、南部的共11戶人家,這些來自寶島的新居民,不僅在當地建起10多家企業、投入4億多人民幣,更在蒼山洱海間種茶農耕,靜享錦繡山河的萬千氣象,頤養天年,為當地人帶來了全新的生活理念。

 走進這個佔地40畝的「台灣村」,一座座依蒼山而建的庭院既融入了白族民居特色,又彰顯著主人別具匠心的設計理念。院子裡滿是花草、樹木和一畦畦的青菜,家家戶戶都有用就地挖出來的大石頭做成的景致。小片小片的淡黃菜花和剛抽芽的柳樹點綴在村子裡,偶爾有鄰莊的馬幫從鄉間小路經過,間或會聽到閩南話或台灣國語……

尋根之旅 促成大理定居

 64歲的台灣人黃華雄,定居大理已有11個年頭。他的「信普盛」農莊就在蒼山腳下的雙鴛溪旁,坐在農莊二樓,可以看到台灣村全貌和東邊洱海上的遊輪。「在這裡能觀賞洱海一年四季不同的美景,就像對著一幅最天然的大畫卷。我常和阿嬤、朋友坐在這裡,邊喝自己種的茶、邊看著洱海聊天。」黃阿公氣定神閒地聊著住在這裡的光陰。

 黃華雄告訴記者,他年輕時一直是台灣高雄SIMPSON船舶修理公司的維修工,他現在的農莊取名為「信普盛」,既有對那段人生最美好時光的紀念,也有暗喻「大眾興盛」之意。黃華雄說,從船舶公司退休後,他和阿嬤就開始到大陸旅遊,想利用晚年的閒暇,在飽覽大好河山中完成我們的尋根之願。「我們去過祖先生活的安徽,也去過西昌衛星發射中心、九寨溝、滇緬公路、騰沖、景洪、昆明很多地方。我小時候在教科書上就知道大理,以『風、花、雪、月』這四種浪漫的意象而聞名,洱海是『高原明珠』。尋根之旅讓我們愛上了大理的氣候,正好也有地可買,我和阿嬤就過來了。」黃華雄說,他當時買下了3畝左右的宅基地,還承包了一塊87.5畝的茶園,2004年就在茶園裡建蓋了「信普盛」農莊。

 在農莊頂樓,黃華雄為祖先建造了一座「江夏堂」,裡面有他先父先母的牌位和千年傳承的黃氏祖訓。其祖訓中寫道:「年深外境猶吾境,日久他鄉即吾鄉。朝夕莫忘親命語,晨昏需薦祖宗香。」

種茶建莊 帶旺當地旅業

 如今,黃華雄正努力把農莊建成集休閒觀光為一體的精製農業園,而茶葉種植生產是他的主業。據大理州台辦主任高為華介紹,目前在大理常住的台灣人有80多戶,比較集中的就是雙鴛溪旁這個台灣村,共有10多家投資企業,投資金額達4億多人民幣,其中茶葉是這些新居民在大理最主要的投資項目。

 黃華雄的農莊餐廳裡有很多高大的瓦甕,是用來保存茶葉的。「金融危機對我的茶葉生意有很大衝擊,茶葉原來都是運回台灣銷售,現在卻賣不動了,不過『做難事難不到吃苦人』,我對未來還是很有信心。」黃華雄表示,雖然自己已64歲,但每天山上山下來回運動加上這裡的好水質好氣候,身體狀況和98年來時並無兩樣!「所以年齡不是問題,把想做的事業做成才覺得安心。0

漂洋過海60年 難忘那隻石烏龜

 今年72歲的王善武是台灣村的村長,他和妻子不僅是村裡最年長的人,也是村裡唯一的大理人後代。「我8歲時跟隨時任國民黨中央軍駐三塔團長的父親到了台灣。我和太太走過世界很多地方,早年在美國加州也買好了房子。1998年,父母很想回家鄉大理,那時我還沒有退休,太太就先帶著父母從基隆來到昆明,又從昆明回到大理。父母去世後也安葬在這裡。」

 王善武和太太交流時,常常會幾種語言混用,閩南語、普通話、大理方言、英語。「太太是台灣嘉義人,嫁到王家後學會了一點大理話。在大理居住的11年中,已經會說很地道的大理話了。」

8年,記一輩子

 在王善武佔地8畝的院子裡,有一隻雕刻不完整的石烏龜。「記得小時候的大理三月街上曾有一隻石烏龜。回大理定居那年,我帶著太太去看,但那隻石烏龜已經不在了,我當時心裡非常失落。恰巧那時建房的院子裡有一塊剛從地裡挖出的大石頭,我就請師傅把它雕成烏龜的形狀,也算是對兒時記憶的一種彌補吧。」王善武說,很多有關大理的童年記憶,時隔幾十年都不曾磨滅,就像這隻石烏龜。

 再後來的一天,王善武一個本地朋友無意中得知了「石烏龜的故事」,便帶著他又找到了那隻石烏龜。「原來是被搬到別的地方保護起來了。」說這句話時,王善武老懷欣慰。

 這位72歲的老人,珍藏著在大理8年的童時記憶,在蒼山十八溪裡,他還會把褲子的褲口紮起來,「砰」地扔到溪裡和夥伴們騎在上面嬉戲,看溪裡一種名叫弓魚的魚怎樣由低處的水塘躍向高處的水塘去產仔;每逢火把節,只要山上寺廟裡的火把一亮,山下村子裡的火把就都亮起來了,夥伴們就舉著火把穿過田埂一直走到洱海邊,從山上看就像一條游動的火龍「從台灣回到大理,如暮年回到人生的起點。台灣是我的第二故鄉,大理是我的根!」

年輕夫婦大理尋夢:給弱勢兒童一個家

 來自台中的高慧清夫婦是台灣村裡少有的青年人,他們剛到台灣村不久,已在建造自己的房屋。「我在台灣看到一個節目《台灣人在大陸》,正好是介紹王叔在這邊生活的內容。節目講在這裡可以用自己的名字買地,我就很感興趣,上網查到這塊地正要賣,2001年底,我們用30萬買下了這4畝地。」高慧清說,因早期要打理在台灣的生意,故台灣村的房子一直沒來得及蓋。現在生意運轉不錯,就和先生一起來到雲南。「他很喜歡這個地方,覺得天很藍。而我是因為雲南有很多少數民族所以喜歡這裡,也想在這個地方做一些事。」高慧清說。

 與很多來這裡養老的台灣人不同,高慧清想把這裡建成一個溫暖的居所,能給處境艱難的單親媽媽和流浪、出走兒童提供一個可以居住的地方。「可能的話,我想把這裡建成一個能救助一些弱勢兒童的地方,並給他們符合其個性的培養,引導孩子做自己喜歡的事情。」高慧清坦言,雖然一切還在籌劃中,但希望隨緣而就。

台胞在大陸享70年土地使用權

 據大理州台灣事務辦公室主任高為華介紹,台胞在當地對土地的使用權限和內地居民是一樣的,都是70年。台灣村修建前是一片荒地,長滿茂盛的蘆葦和水草,交通極為不便,只有一條便道進出,還凹凸不平。台胞反映這個情況後,政府把從大麗路往台灣村的路進行修理拓寬,如今,台胞出行十分方便。

 高為華說,從購地、建房到居住,台胞遇到的所有問題,當地政府都會及時幫助解決,如台灣駕照在大陸不通用,當地政府就在車管所專門開設了港澳台服務窗口,使台胞能快速轉換駕照。此外,和當地老年人一樣,台胞長者也可以辦理免費乘坐巴士卡。

 台灣《遠見》雜誌曾做過調查,顯示台灣人在選擇退休居住地時,有12%的人想移居大陸,約合20多萬台人。調查還發現,台商、公務員和醉心神州風光的三類人,是最傾向回大陸養老的族群。

古城素食的國學時光

 黃昏時分,穿過一座石孔橋,迎面跳入眼簾的,是一簇簇的映山紅。遠處,一個黃衣僧人漸行漸近,待到跟前時,微作一揖道聲「隨喜,隨喜!」之後,約個時間到莊旁的寺院裡下盤棋,聽清幽的晨鐘暮鼓、聽綿綿的僧侶吟經。大殿之下,雪白的蘭花開得蓬蓬如霧……

 以上,是台灣人林清炘在大理再尋常不過的時光。

推行素食理念

 今年65歲的林清炘,是一位虔誠的佛教徒,吃素已有30年。他著棉布的傳統服裝,穿千層底的布鞋,頭髮鬍鬚飄逸花白,頗有佛緣。1998年8月,林清炘第一次來大理旅遊,11月便從台灣再返大理找地建屋,1999年建蓋完畢,「我喜歡大理賓川的雞足山,所以就來了。前兩年一星期要去3次,和那裡的住持都很相熟。」他說。

 2008年10月,林清炘在大理古城開了一家名為「紫竹林」的素食苑,希望更多的人參與到吃素的隊伍中。「我自己吃了30年的素食,認為素食對一個人的健康很有益,同時也會使人的性情變得平和一些。」

 然而,來素食苑的客人並不多,對此,林清炘直言:「我想做的,是推行素食主義,讓紫竹林成為都市人靜下心緒、平復焦躁的一個可去之處。有無生意無所謂,真要賺錢就不會選擇做素食館。」頓了頓,他又說,「沒生意的時候,這裡的員工就讀《論語》、《大學》、《中庸》等國學典籍。」

 據林清炘介紹,今年4月,會在紫竹林開設一個國學讀書班,招收本地小朋友來這裡學習國學精典。「雖然小孩子現在並不能深刻體會所學,但隨著他們年齡的增長,會漸漸了解國學講述的知識和道理,很有益處。」

相關新聞
海南確立目標 建國際旅遊島 (2009-04-19) (圖)
探訪雲南「台灣村」:蒼山洱海茶為伴 有緣他鄉即故鄉 (2009-04-19) (圖)
穿時空生死度外 歷艱險家國繫心 (2009-04-18) (圖)
溫州再爆「抬會」融資風波 (2009-04-18) (圖)
助企業謀活路 廣交會破慣例 (2009-04-15) (圖)
公屋欠租飆升 2萬戶拖2680萬 (2009-04-13) (圖)
400萬學子湧上海 與農民工搶飯碗 (2009-04-12) (圖)
黔打造供港菜場 港人落戶搶商機 (2009-04-11) (圖)
外交信使 人在密件在 行程瞞家人 (2009-04-11) (圖)
鄭汴新區推進 邀港商投資 (2009-04-09) (圖)
家電下鄉振內需 輔助措施未到位 (2009-04-08) (圖)
各地密集推新策 保增速惠及港企 (2009-04-07) (圖)
新醫改三年目標:九成民眾享醫保 (2009-04-07) (圖)
港深打造教育圈 河套擬建大學城 (2009-04-06) (圖)
港企無懼海嘯 逆市在京擴張 (2009-04-05) (圖)
過半女大生相親 恨釣金龜婿 (2009-04-05) (圖)
舉重若輕釋國策 游刃有餘答記者 (2009-04-04) (圖)
舊西藏農奴:生活極淒苦 性命屬領主 (2009-03-31) (圖)
經濟觸底反彈?內地智囊分歧 (2009-03-30) (圖)
重慶:中國西部之門 (2009-03-29)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新聞專題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