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圖/文:本報駐貴州記者 周亞明、何勇
貴州近年致力把該省建設成供港「菜籃子」,省長林樹森早前接受本報專訪時曾透露,來自香港、台灣、廣東等地的菜農,不少已落戶貴陽清鎮、遵義桐梓、黔東南榕江、黔南貴定等地。而值得注意的是,在貴州建設供港「菜籃子」的大戰略中,參與的香港人已經越來越多,而且漸成氣候。早前返回老家貴州養豬的李惠嶋便是其中一人,她正致力爭取將其經營的養豬業,發展成一個養殖兼具觀光農業旅遊性質的生態農業示範園。
貴州餘慶日前召開春耕生產現場會,其中一項訊息是貴州原定擬建500萬畝供港蔬菜基地的範圍將再擴大,布局亦有所調整。貴(陽)遵(義)、遵(義)崇(溪河)高速公路沿線,亦已進入供港蔬菜基地規劃範圍,日後供港農產品將更多更平。
500萬畝供港基地再加碼
李惠嶋原籍貴州貴陽,1998年在深圳認識港人梁柱昌,之後結為夫婦定居香港。5年前,李惠嶋選擇回到貴州,在畢節地區黔西縣養豬,試水貴州「菜籃子」。
黔西方面給予這位回流鄉親很大支持,在金碧鎮生態環境最好的一個地方—新富村柯家海子給了李惠嶋56畝地。李惠嶋投入300多萬元,在這片風景宜人的地方蓋建了10餘棟現代化的豬舍,自2004年迄今,累計投入1,100萬元,使其在黔西縣註冊的黔港牧業公司不斷發展,目前能繁母豬存欄500多頭。
不過,李惠嶋最近碰到了一點煩心事。她原本打算在現有養豬場的基礎上,發展成一個生態農業示範園,介入當地正在日漸興起的觀光農業旅遊業,但在辦理土地證照方面不太順利,因此在基礎設施投入上有點舉棋不定。
獲夫婿經濟精神上支持
訪問當日,恰逢李惠嶋的先生梁柱昌自香港飛來看望她。在港從事地鐵等大型工程設計20餘年的梁先生,平日聽太太講起她的貴州老家時,每每心馳神往。當年,聽聞太太欲回老家養豬,他一口應承,甘願過著牛郎織女「空中飛人」的生活,給予太太經濟上、精神上莫大的支持。
梁先生說,港人很喜愛內地綠色無公害豬肉,故對太太在貴州發展的前景相當看好。對於太太想辦生態農業示範園,介入當地正在日漸興起的觀光農業旅遊業,他更是百分之百贊成。他說,目前在土地證照辦理方面出現的困難,「這是發展中的小問題」。
台商盼快鐵早通 養豬成本降一半
多年來為貴州建設成為供港「菜籃子」作貢獻的,還有台商陳樺貴。陳樺貴1997年赴黔發展養豬業,在10餘年內,共提供種公豬上千頭,種母豬三萬餘頭,仔豬10萬頭以上,絕大部分都是輸港。在聽說貴陽到廣州的快速鐵路修通以後,只要3小時左右,陳樺貴心算了一下,養豬成本可以下降一半以上,「越早修通越好啦」。
每月從各地進90噸飼料
陳樺貴在貴州養豬,可謂「兩頭在外」。陳樺貴的養殖場位於貴陽市花溪區燕樓鄉,佔地180畝,現有種公豬20多頭,種母豬500多頭。除了種菜、種草餵豬外,陳樺貴養豬用的高蛋白「營養飼料」,如豆粕、魚骨粉等,一直要從廣州、南寧、福州、廈門等地進貨。按照目前的規模,每月需從外地運來「營養飼料」約90噸。「你別小看這個數字。由於火車運貨車卡緊張,經常安排不到。尤其是每年春節前後,每噸的運費,會相差千元以上,而這些豆粕、魚骨粉對種豬和仔豬都很重要,一旦運不來,或者運價過高,對養殖場的影響都是致命的」。
運輸難陳樺貴感觸良多
在養豬這個產業鏈上,陳樺貴主要是養仔豬,小部分自己飼養,直接拉到廣州,輾轉輸港;大部分分散給四鄉八里的農戶飼養,最終也是輸港。故對路途的艱辛,陳樺貴感觸良多。他說,過去拉豬到廣東要36小時,現在還要18個小時。他盼望貴陽到廣州的快速鐵路能盡早修通。
陳樺貴是台灣台南人,祖籍福建泉州。祖上隨鄭成功赴台後定居迄今,一直耕讀傳家。陳樺貴父親90高齡尚能下地勞動。至陳樺貴一代,弟兄6人有3人種地養豬。早年在台南職業高中學畜牧的陳樺貴,深感貴州氣候條件優越,民風淳樸,勞動力價格低廉,於1997年來到貴州,在花溪區燕樓鄉一住就是12年,全部精力用來養豬,多年來也得到了區政府的很多支持。
獲享當地企業相同待遇
早在2005年,陳樺貴的康寶種豬產業發展公司就被評為「貴陽市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在用地、稅收、項目資金支持等方面,享受到了和當地企業一樣的待遇。當前中央擴內需刺激經濟措施,陳樺貴的康寶種豬產業發展公司,得到了100萬元扶持資金,其中70萬元用於圈舍改造,30萬元用於種豬引進。
多年來,陳樺貴主要引進杜洛克、長白等優良品種,採用台灣先進的養殖技術,既繁育種公豬、種母豬提供給周邊農戶,也向農戶直接提供仔豬供其飼養。最多時,養殖場有種公豬30多頭,種母豬800多頭。
陳樺貴的太太1999年來到老伴身邊,直到去年辭世。陳的女兒則多年往返於台、黔兩地,時時過來照料父親。也許是受他的影響,陳的女婿金堂智,也從台灣來到內地發展。目前在東莞擁有一家服裝輔料公司。據陳樺貴透露,女婿也準備利用自己在東莞多年的人脈優勢,在銷售這一環做陳樺貴的得力助手。
餘慶有證瓜果 年3千噸供港澳
貴州餘慶縣的供港澳蔬菜基地,主要位於該縣山清水秀的萬畝白泥大壩上,面積廣達3,000畝。由於當地優越的土壤和氣候條件,複種指數達2.8,即3,000畝相當於8,600畝。這些土地產出的瓜果蔬菜,已悉數供應港澳一年有餘。據不完全統計,去年供應量超過3,000噸。而這塊菜地產出的瓜果蔬菜,在包裝物的醒目處,均貼上了表明來源信息的「溯源條碼」,俗稱「身份證」。
溯源條碼可追尋責任人
這個「身份證」簡潔明快地記錄了這些瓜果蔬菜的產地基地編號、栽培管理、採收前農殘檢測、原料採收、原料運輸、原料進場驗收、原料存放、成品檢測、庫存管理等一切信息。好奇的消費者,順著這個「身份證」記錄的信息,甚至可以從上餐桌這個最終環節之前起,還原整個生產、採摘、運銷全過程。從理論上講,如果發生意外,可以順著前述「路徑」逆向追溯至事故環節和責任人。
生產過程全程跟蹤監控
高級農藝師蔣華是縣農業局委派的基地負責人。他說,溯源條碼信息主要在控制蔬菜農藥殘留、亞硝酸鹽、二氧化硫和重金屬等關鍵環節設置了近乎苛刻的「門檻」,完全按港澳和國際通行的標準來組織生產。「這裡每一個地塊的土壤成分都經過了嚴格的測量,適合種什麼品種就種什麼品種,應該補充什麼養分就補充什麼養分,而且,生產過程全程跟蹤和監控,並有詳盡記錄。」
蔣華介紹,07年3月,深圳市南山農產品配送中心經多次考察後,在餘慶設立餘慶華潤農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採取公司加技術、加標準、加合作社、加農戶的方式,開始了專供港澳的蔬菜基地建設。去年2月1日成功拿到貴州省進出口商品檢驗檢疫局頒發的《出口蔬菜種植基地備案證書》,開始向香港和澳門供菜。
蔬菜基地負責人 協調各方締雙贏
身為餘慶縣農業局委派的供港澳蔬菜基地的負責人,蔣華至少肩負三大責任。其一,技術總負責。帶領其團隊全天候向農戶提供生產技術和田間管理指導,以及新的農業實用技術的推廣和普及;其二,產品標準和生產流程的編制者。合作方深圳南山農產品配送中心依據港澳和國際通行標準提出要求,蔣華和他的團隊則將據此制定的標準和流程與合作社、農戶對接;其三,公司和農戶博弈的協調者。基於基本利益驅動,公司和農戶永遠存在產品品質、價格等事關各方根本利益的討論或者談判,此時,蔣華和他的團隊就會作為協調者推動有關各方和諧共贏。
團隊擁大量專業人士
包括蔣華在內,基地現有高級農藝師2名、農藝師4名,專職負責基地的種植、植保技術指導。技術依托單位為餘慶縣農業局,有研究員1人,高級農藝師11人、農藝師36人、助理農藝師29人。這些專業人士均具備農學、植保等專業知識,有豐富的實踐經驗及較高的農藥使用知識,熟悉國內外農藥使用相關法律法規,能夠確保按技術規程對種植基地進行管理。且曾參與過該區域的多種項目示範、農業技術推廣試驗示範,多次被國家農業部、貴州省農業廳、遵義市農業局表彰。
其實,基地農戶也是資深人士,均擁有多年種植蔬菜的經驗,周邊常年栽培面積在5萬畝以上,主栽品種為茄果類、葉菜類、莖菜類、根菜類等。與合作社、公司簽約的農戶,更是其中的佼佼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