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9年4月8日 星期三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新聞專題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家電下鄉振內需 輔助措施未到位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9-04-08]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據國家商務部證實,受國際金融海嘯影響,去年第四季度以來,內地商業銷售大幅下降。為提振內需,國務院出台連續四年的「家電下鄉」政策,預料累計可拉動逾萬億元消費。然而,這一「利農惠商」政策在實施中,面臨新市場、新對象、新體系的嚴峻考驗,也暴露出諸多問題。為此,本報連線北京、上海、廣東、山東、浙江、重慶、內蒙等省市(區),對「家電下鄉」是否真正能取得「農民得實惠、企業得市場、政府得民心、經濟得發展」的效果,作一特別連線報道。

 ■本報駐內地記者:李雪穎、畢方方、劉揚、徐家強、張曉玲、于永傑、孟祥斐 ■實習記者:梁嘉琳、田娟娟、辛建國、劉思平

早在2007年,國務院就責成財政部、商務部調研,提出用財政補貼促進「家電下鄉」的政策,當年12月在山東、河南、四川、青島試點推行。

 為了應對金融海嘯,拉動內需,2008年國家將內蒙古、遼寧、大連、黑龍江、安徽、湖北、湖南、廣西、重慶、陝西等10個省市區作為第二批試點。2009年2月1日,「家電下鄉」開始向全國推廣,產品從過去的彩電、冰箱、手機、洗衣機,增加到電單車、電腦、熱水器和空調共8大類,同樣享受售價13%的財政補貼。

價格城市化 層層加碼

 截止3月10日,重慶全市累計銷售「家電下鄉」產品64,644台,銷售金額突破億元,名列同批啟動家電下鄉省市第二。但同時,重慶家電下鄉因價格虛高影響農民購買問題也被中央媒體曝光。在距重慶市約400公里的開縣,記者看到,這裡雖是人口超百萬的農業大縣,但下鄉家電卻因價格影響,銷量僅增加了10%到20%。

 業內人士指出,下鄉產品多數照搬以往城市為基礎的定價模式,使得農村消費無形中背上不必要的場租、物流、廣告、代理等營銷費用,此外商家銷售模式仍通過省、市、縣、鄉層層代理,各級加收費用,最終讓農民高價買單。有專家稱,若直接在農村設一級代理商,下鄉家電的價格至少還能下降20%以上,多過政府13%的補貼。

 據廣東省家電下鄉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戚真理介紹,若計算珠三角地區5%的農戶、粵北山區15%的農戶購買「家電下鄉」產品,廣東省4年內預計能撬動社會消費約140億元,而作為家電產量佔全國比重近50%廣東,可年拉動粵產家電750億的生產與銷售。然而,今年2月1日正式啟動「家電下鄉」以來,廣東卻因補貼資金不到位、銷售網點品種不全遇到巨大的窘境。廣東省經貿委官員證實,儘管政策啟動已兩個月, 但財政補貼還未到達各個鄉鎮財政部門,目前很多鄉鎮「家電下鄉」的銷量非常少。

 截至今年3月5日,廣東省首批招標的21家流通企業共3萬個銷售網點,但真正開始銷售「家電下鄉」的網點仍寥寥無幾。

補貼難兌現 需時數月

 家住廣州番禺南村的曾先生告訴記者,他在「家電下鄉」啟動活動的現場買了一台2,299元的海爾冰箱,按規定可拿300元補貼。曾先生稱,購買時促銷員告知領取補貼大約一個月,「但現在還沒有拿到,如果領補貼超過3個月,以後真不會為此去買家電下鄉貨,因為商場還有不少特價貨可選擇。」

 肇慶市高要鎮一農戶則表示,領取補貼手續太複雜,「買一台2,000元的西門子電冰箱才補貼260元,來回跑幾次路費就要花幾十元。」由於補貼是直接轉賬到儲蓄賬戶的,他還要專門為260元補貼款跑到十幾里外鎮上銀行花10元錢開戶。日前他到鄉財政所申領補貼,被告知系統未完成調試,還要等一段時間。在部分省市,甚至還發現廠商把積壓的次劣產品趁機向農村傾銷。有民眾質疑:「家電下鄉」是惠農還是「倒垃圾」?

山寨家電 混跡「坑農」

 作為「家電下鄉」第二批試點省區之一,內蒙「家電下鄉」活動已持續近4個月。目前,銷售網點增至1,307家,銷售產品26,000多台。「家電下鄉」雖取得一定成效,但邊遠地區因缺乏有效的信息覆蓋,許多農牧民不了解指定的網點、品牌、型號等,出現了不法商販虛假宣傳、誤導消費、擾亂家電市場行為,在巴林左旗林東鎮,就有家電商以「海寧」牌冒充「海爾」牌。此外一些邊遠農牧區售後服務和農村電網、山區信號、農牧區有線電視線路等基礎設施不完善,農牧民買回家電無法使用。

 在湖北,有經銷商將非中標的「山寨」產品,打著「家電下鄉」的招牌,以返修機和翻新舊家電,以次充好,以舊充新,然後打五、六折賣給農民,條件是,農民不索要13%的財政補貼。有些農民認為打折價格更便宜,索要財政補貼麻煩,便上了當。

農村市場 全新課題

 有關專家指出,「家電下鄉」是一項讓「農民得實惠、企業得市場、政府得民心、經濟得發展」的好政策,但拉動和建立農村市場卻是政府、商家和農村消費者面臨的新課題。

 某著名家電連鎖企業的報告指出,農民對一些主要消費因素如誠信導購、價格便宜、產品多樣性、售後服務保障等滿意度較低,都只在50%左右。同時他們對服務概念非常模糊,對作為消費者應享有的權益了解很少,對銷售渠道有不信任感。

 就此,中國商務部官員表示,「家電下鄉」出現的價格、渠道、網點等問題,恰恰是農村市場長期存在、需要解決的問題,並不是政策本身帶來或引發的問題。

海爾「入鄉隨俗」 電器防鼠防雷擊

 如何抓住「家電下鄉」機遇,海爾市場創新部中國區負責人劉斥說:「家電下鄉不是將滯銷產品賣到農村,而是需要針對農村的新市場讓產品和服務『入鄉隨俗』。」

每縣兩維修點

 據調查,農民對「家電下鄉」產品有許多擔憂,對此海爾一一對應解決:家電的電源線絕緣層是老鼠喜歡啃噬的材料,海爾專門設計能防身長只有4厘米的小老鼠的防鼠網、防鼠後蓋板等;有的農村用電環境差,甚至沒有接地線,易漏電,海爾就專門設計了帶有防電牆熱水器,帶防漏電插座的冰箱,帶防水防漏電保護的洗衣機;針對農村雷電頻繁、電視和手機信號弱等問題,海爾還提供了「農信通」手機和能防1萬伏雷擊的「村村通」電視;應對農民用家電便宜省電的需求,海爾還提供了3天用一度電的冰箱、節能冷櫃,超強省電59%的節能空調。農村手機用戶很多是老人,海爾就在手機屏幕上設計了大字體。

 為解決農民物流配送、售後服務的後顧之憂,海爾在建立農村市場建專賣店基礎上,在全國2,000多個縣建立了6,000家專賣店。同時還整合了全國縣城1,000多家星級服務中心和2,000多家專賣店資源,建立了6,000多個服務聯絡站,在全國有18,000多個服務人員,平均每個縣裡有兩個以上維修點。

「久旱」台企 盼到「急單」

 曾因經濟危機而受重創的台資企業寧波奇美電子有限公司,年初開始受惠於內地「家電下鄉」,連獲大批量訂單,目前產量已恢復至去年同期的85%以上。

 「訂單已經排到了5月份,開始感到一點回暖了。」據該公司副總經理趙森林介紹,目前拉升產能一半是靠「家電下鄉」,大陸市場原佔奇美營收15%至20%,在家電下鄉的龐大效應下,下一季可望增加至25%至35%。

中標企業 招工兩千

 受惠於「家電下鄉」的不只奇美,台塑關係企業和台晶(寧波)電子有限公司負責人也表示,家電下鄉對企業的幫助不小,公司40%的成長動力是來自「家電下鄉」,增加產能8%左右。

 為了應對連續增加的訂單,一些台企甚至開始出現「用工荒」。據悉,奇美已在2月初緊急招收2,000名新工人。由於3、4月份產量還將持續增長,公司計劃再擴招500名技術工人。而台晶電子今年更是增加了35%的新員工。

 不過,雖然奇美電子搭上了「家電下鄉」快車,但據趙森林卻介紹,「參加家電下鄉的產品其實是跌破目前成本,但如果不做這筆生意﹐設備關停會虧得更多」。

 「目前的情況是有小單、急單,但是沒有長單,訂單已排到了5月,但6月還一張訂單都沒有」趙森林表示,「中國的農村市場潛力很大,這次家電下鄉對電視行業幫助最大,但是對IT產業幫助不大,所以還需要政府進一步來引導農民消費,比如手提電腦的消費」,趙森林說。

相關新聞
家電下鄉振內需 輔助措施未到位 (2009-04-08) (圖)
各地密集推新策 保增速惠及港企 (2009-04-07) (圖)
新醫改三年目標:九成民眾享醫保 (2009-04-07) (圖)
港深打造教育圈 河套擬建大學城 (2009-04-06) (圖)
港企無懼海嘯 逆市在京擴張 (2009-04-05) (圖)
過半女大生相親 恨釣金龜婿 (2009-04-05) (圖)
舉重若輕釋國策 游刃有餘答記者 (2009-04-04) (圖)
舊西藏農奴:生活極淒苦 性命屬領主 (2009-03-31) (圖)
經濟觸底反彈?內地智囊分歧 (2009-03-30) (圖)
重慶:中國西部之門 (2009-03-29) (圖)
2008影響世界華人大獎獲獎人物介紹 (2009-03-28) (圖)
外交部發言人 代國家發聲與世界對話 (2009-03-28) (圖)
安徽省委書記王金山:危中尋機 逆勢而上 (2009-03-27) (圖)
洋觀眾「零距離」感受西藏巨變 (2009-03-25) (圖)
駐藏將軍憶當年 農奴解放載史冊 (2009-03-24) (圖)
三鄉拓古典傢具業 冀闢港澳海外市場 (2009-03-23) (圖)
港府撥4.5億 助1600大廈節能 (2009-03-22) (圖)
內地慳錢新潮流 A貨風光冒牌走俏 (2009-03-22) (圖)
外交翻譯官架起「語言橋樑」讓世界傾聽中國 (2009-03-21) (圖)
2008影響世界華人大獎獲獎人物介紹 (2009-03-21)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新聞專題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