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忠信 台灣政治評論員
自由民主人權是核心價值,這是天經地義,毋庸再辯,但自由沒有法治制約,沒有內心高度自制,自由也會帶來混亂,亂中有序,或者亂中也會脫序。成龍因為混亂而質疑自由,但是自由所帶來的狀況,我們也必須正視,民主政治固然是「自作自受」,但也要思考改進,用更宏觀、包容方式漸進改革。
近幾日,台灣立法院發生立委衝突事件,就值得分析解讀。國民黨籍立委李慶華與民進黨籍立委邱議瑩為了海基會董事長江丙坤質詢與否,演變成兩人互罵,言詞不斷升高,最後是邱議瑩打了李慶華一記耳光,李慶華則到法院控告邱議瑩;事發後,兩黨立院黨團分別召開記者會,黨同伐異,無限上綱,各種歧視性語言、污辱性語言紛紛出籠。經過一整日各台新聞報道,立法院不是「混亂」,是很亂,人民大搖其頭,但會不會動搖邦本、政治革命?絕對不會!這也不過是立委衝突小插曲而已,「新聞只有一天生命」,第二天大家忘光光,生活如常。
反省台灣民主化
台灣民主化已超過二十年,但是政治人物始終沒有三點自我認知與警覺:一、為什麼不會學習解決紛爭?二、為什麼不在社會利益、全民福祉找出共識?三、為什麼不做外人或者後代的典範?在「媒體政治」時代,在媒體持續且擴大報道之下,言語、肢體衝突最容易「博版面」,只要有同黨同志聲援,立刻可升高為「藍綠對決」,爭取到自己選民的認同支持。立法院衝突由小而大,一發不可收拾,說穿了是「所有的事業都是表演事業」,一有衝突就「穩賺不賠」,立委就樂此不疲,打死不退,何必在乎形象受損。
美國國會早期也是打群架,場內咆哮,但選民水準日益提高,「是顧客決定了產品的性質是什麼」,有了「國會觀察基金」等公民團體的出現,國會議員不得不依照遊戲規則,保持表面的禮數。美國議員要批評對方,先會恭維對方一番,先禮後兵,避免對方下不了台,這種「建設性批評」的方式,是台灣立委要學習的。兩位台灣立委的言語、肢體衝突,是「茶杯裡風波」,不必因此懷疑台灣的自由民主,但也有很大的思考、反省空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