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堅
「這是個包袱,但你不可拋給別人便算!」以「包袱」來形容至親至愛的家人,說來令人傷感。情緒病患者受煎熬,照顧他們的家人,可能是一輩子的承擔,這條路不好走。當決定了並肩同行,沿途最需要的是認識與體諒。
陳太的兒子名叫傑仔,數年前患上抑鬱症,變得脾氣差,不說話,整天關在房中睡覺,完全沒有外出的動力。傑仔像變了另一個人,陳太擔心他以後的生活,很想改變和醫好他,希望他變回以前的兒子。
陳太看不過眼,於是責罵他,又主動為他報讀課程,但一切都是徒然。他答應上課,但是出家門了,後來還是折返回家。傑仔終於找到工作,但每份工只做上幾個月甚至數周,陳太陪他出門口一同上班,以為萬無一失,原來最終他沒有回公司,陳太下班後見到他在家中,才知道他又悄悄回家。
陳太閱讀筆者著作有關情緒病的書籍,了解這些疾病,認識到責罵是幫不到兒子,反而增添了他的壓力,傑仔做不到她的期望,並非與她作對,只是病徵所致,他處理壓力的能力不及平常人,他本身也是很痛苦困惱的。此外,陳太還學會調節自己的心態與期望,控制自己的情緒。改變了交流方法之後,兩母子的關係因而改善不少;但說到傑仔的未來,陳太掩不住她的擔憂,這個「包袱」,不可以拋給別人便算,她堅持一個信念:「不用驚,一定會好過來的。」
筆者認為,隨著社會環境與家庭模式的轉變,抑鬱症患者有年輕化的趨勢,愈來愈多青少年受到抑鬱情緒的困擾;連綿不絕的功課與考試、父母關係破裂、感情問題的困擾,都是當今青少年要面對的沉重壓力。老師和家長應多了解及化解這些壓力,可以幫助預防及治療青少年抑鬱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