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9年5月3日 星期日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副刊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收購舊相機 公私兩忙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9-05-03]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為象徵「東風壓倒西風」而製造的東風相機,於1969年面世,僅生產100部,彌足珍貴。

 陳烘與相機結下不解緣,60年代來港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在攝影器材公司工作,70年代開設自己的相機公司,與相機相對數十年,但他直言百看不厭,而且獨愛古董相機。「用電操作的只是工具,數碼相機就等於即食麵,你要牛肉味或海鮮味,靠一包調味料便成。相反機械古董相機,光圈、快門和距離都要自己調校,每張照片都經過人的思考,這才是真正的攝影藝術。」難怪陳烘樂此不疲,一有空就拿著古董相機拍照,順道讓藏品曬曬太陽,令機件保持運作正常。

 數碼相機今天大行其道,兼具拍攝功能的手機更是不計其數,80年代以前,相機並非如今天般垂手可得。「二戰後機械相機的製造技術長足發展,當中以德國和美國製造的相機質素最高。」陳烘認為德國Contarex生產的55mmf1.4鏡頭,是登峰造極之作,即使在黃昏與室內,不用閃光燈也能拍攝清晰的影像,至今仍無任何鏡頭能取代其地位。「這隻鏡頭在60、70年代,要7,000多元,當時一輛Benz私家車也不過25,000元。」能負擔的人當然不多,當時銳意發展工業的日本,於是另闢蹊徑,將相機大眾化。

 「當時有『日本郵船─遲早完』這句順口溜,諷刺日本產品易壞不耐用。」陳烘指日本人積極改進,專門收購歐美舊相機來研究,著名的日本相機公司Sukiya老闆中島銓太郎就是他的熟客。數十年前,德國和美國的相機在香港並不多見,大部分都是跟歐美遊客交換舊機得來。陳烘解釋:「歐美來港的遊客,看見外形趣怪的日本相機覺得十分新鮮,我便以日本相機來換他們的歐美優質相機。為了游說他們交換,有時真的跟著他們走好幾條街。」陳烘鍥而不捨,既因為工作需要,同時也是自己的興趣使然,碰見喜歡的舊相機,他絕不肯割愛。

相關新聞
貓你看了嗎? (圖)
迪麗雅.漢娜 (圖)
麥咸.加農 (圖)
加里.巴爾托洛 (圖)
點評集:請給觀眾多留點空間 (圖)
活動推介:鋼琴大師戴柏圖訪港獻演兩場
百家廊•虛擬人生 (圖)
杜亦有道•一代大美人
隨想國•廚藝的悲涼
娛視觀•張家輝與謝霆鋒
琴台客聚•蔣廷黻的「自決」 (圖)
翠袖乾坤•可人兒
醫情識趣•沿途有你
日本口罩大流行 防病毒 抗花粉 (圖)
不快樂者 更愛看電視 (圖)
查爾斯干預設計被投訴 (圖)
紐約副市長捉捕劫匪
古董相機 重溫攝影樂 (圖)
收購舊相機 公私兩忙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