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9年5月8日 星期五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博覽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一書成名 如何再下一城?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9-05-08]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奧黛麗能否通過「次部小說」的難關,今年十月分曉。

文:黃納禧 圖:網上圖片

 在西方文學評論裡有所謂「影響的焦慮」(anxiety of influence),作家在當世的寫作語境中面臨前人的挑戰,一方面要不為經典的習套所囿,同時更要樹立一己的風格,避免走入陳舊語言的回頭路,讓人以為只是前人種樹,後人遮蔭。

 不過,在這個寫作圈子裡,還有一種令作家們更急需應對的「二次焦慮」──在首本著作大獲好評過後,第二本如何尋找到最精彩的題材及有更令人眩目的技巧和寫法,往往都令作家們大為頭痛,甚至質疑自己:是否能寫下去?

 在球場上,在第一季便取得佳績的新人,往往會在第二季度的比賽上顯得一蹶不振;在樂壇也似乎有這樣一個不成文的說法,出第二隻專輯難度極高,也決定了一個歌手前路的明與暗。對此,西語中有「sophomore jinx」一詞,對於身處球場、音樂等界別中的人來說,稱作「成長厄運」或「二年級生厄運」,而放在作家(尤其以創作小說為主的)身上,這個名詞就變得更加專門─「次部小說症候群」(Second Novel Syndrome,簡稱SNS),例如作家馬克海登(Mark Haddon),便深明箇中滋味。

次部的詛咒

 最初身兼插畫家與劇作家兩個身份的馬克,曾兩度獲得英國電影電視藝術學院(BAFTA)獎項,但在文壇上一直寂寂無名,不過偶爾撰畫童書,與成人寫作世界扯不上關係。可是,到了2003年,他的第一本小說《深夜小狗神秘習題》(The Curious Incident of The Dog in The Night)甫一出版,卻驚豔了整個英國,除了立即獲得「惠布瑞特年度最佳好書獎」(Whitbread Book of the Year Award)以及「衛報獎」外,更在次年的聖誕節登上了各大暢銷書榜首位的寶座,使席捲全球的《哈利波特》在七年來首次位居第二位,風頭一時無兩。

 然而到了《黃昏老爸的煩惱習題》(A Spot of Bother)時,情況卻來了個大逆轉。

 「你想寫出一本跟前作同樣優秀的小說,但總會存在著『第二本不會比得上』的恐懼,不是嗎?」

 一如馬克所「恐懼」的,使他一夜成名的第一本小說《深夜小狗神秘習題》,由主角Chris第一身視點出發,講述他如何為鄰家小狗被殺一事所撼動,追尋殺狗真兇的奇妙旅程。作品的文字平鋪直敘,沒有太厲害的機鋒,卻因為主角對他人存在的漠然,相反對小狗離世的執著,而引起了讀者莫大的興趣;但他的第二部小說《黃昏老爸的煩惱習題》,講述一個患有「疑慮病症」(常懷疑自己生病)的老人的故事,比《深夜小狗》更神經質,跳脫的文字與格調,卻幾乎引不起絲毫的回聲,馬克更因此被列入受「次部小說症候群」影響最深的作家之一。

再而衰 歷來有之

 馬克固然不會是受「焦慮」影響的唯一。

 於2002年出版《蘇西的世界》(The Locely Bones)的艾莉絲.希柏德(Alice Sebold),以深入探索家庭情感關係聞名,一度成為了慰藉眾多讀者心靈的「治療小說」,可是她五年後出版的《近乎是月亮》(The Almost Moon),雖然同樣以個人的慘痛經歷出發(因艾莉絲在大學時代曾遭受強暴,她亦將之化成真切的情感,在《蘇西的世界》中娓娓道來,因此賺人熱淚),卻再得不到讀者的垂青,《時代》雜誌更將這部作品劣評為「無論在情感還是智性上都不足以成為暢銷書之一」。

 同樣,憑寫下《秘史》(The Secret History)而平地一聲雷的唐娜.塔特(Donna Tartt),她的第二部小說《小朋友》(The Little Friend)再以懸疑兇殺案為賣點,但一樣無法突破前作品的佳績,也無法取得優越的評價。

靜候突破

 有前車為鑑,壓力就終於落在跟馬克同年成名的奧黛麗.尼芬格(Audrey Niffenegger)身上。

 奧黛麗的成名作《時空旅人之妻》(The Time Traveler's Wife)在03年出版時已造成「書荒」,不用多久的時間,這部作品已在英國賣出了逾一百萬本,在美國更賣出了超過一百五十多萬本。6年後的今天,與奧黛麗合作的出版公司Cape已宣佈,奧黛麗的最新作品將於本年10月推出。此刻,所有作家、出版商都靜候觀察,這位近年最受期待的生力軍小說寫手,能否突破二次詛咒?

 為了安撫寫作如火如荼中的奧黛麗,也算是事先給讀者派下「定心丸」,Cape的出版經紀丹富蘭克林(Dan Frankin)已向外間宣佈出版社如何「無限量地支持奧黛麗」,而且又向書店推薦這本「滿載文藝色彩卻又極具消費性、好讀」的新書;丹更指出,已找來為伊恩.麥克尤恩小說《贖罪》(Atonement)繪畫小說封面的設計師,為奧黛麗的小說再添豔麗一筆。

 但顯然幾句說話並不能撫平作者與讀者的疑慮(更莫說一些已準備落井下石的人),正如美國出版商Scribner的總編輯南恩.格雷厄姆(Nan Graham)所說,「奧黛麗不信厄運而寫一本與別不同的小說,其實正是在進行世上最困難的事情之一。」

「二次焦慮」的兩個原因

 對於這「世上最困難的事情之一」,已走過了「二次焦慮」的關口,曾出版過多部小說,也在影視界具有高知名度的史蒂芬.弗萊(Stephen Fry)提出了他的想法:「對比書寫第一部小說,寫第二部小說的難度在於『時間』不足。試想,如果我在23歲時寫下第一部小說,而用過後的兩年寫下第二部,哪一本書寫的時間較為短促?這無可否認是第二本。因第一本小說正是我23年來感情─不論愛、恨、希望、苦楚等經驗沉澱過後轉化的成果,這包含了我暫時人生中的所有體驗;而第二本,卻已經成為了情感爆發過後的專業寫作行為,其難度當然猶如登天。」

 撇除時間因素,讀者期待的壓力也是相當沉重的。就以奧黛麗的《時空旅人之妻》為例,複雜而玄妙的時空處理教人目不暇給,讀者自然要求第二部來臨時將附帶更豐富的點子;至於出版商,亦毋庸置疑,也希望續作一路走來,就算在文學價值上不比前作優勝,也至少有更清晰的讀者群及市場價值。問題卻在於,多數人在首次寫作的時候根本沒有想過所謂的讀者群及評價,依然處於自由寫作的狀態;在被傳媒與讀者消化過後,作家在書寫第二本小說的同時,似乎已不得不考慮整個文學生產網中的各個分子,間接或直接地、自願或非情願地,受到出版商、發行商、讀者以及讀者閱讀行為的影響。在自由寫作與規範生產的落差下,寫作次部小說頓生「焦慮」。

擺脫的方法

 假若寫作原本就離不開生產的權力網,作家們就只得百寶盡出去適應無可逆轉的困局─比如說,寫一本題材全然不同的小說。

 這是唐娜.塔特的做法。因為《秘史》大賣,唐娜無辦法不考慮推銷第二部作品的手段,「我最終發現最好的方法,是用全然不同的語言及敘事手法,去開啟一個全然不同的故事格局。正因我自問一連串不同的問題,這思考方法令我可以一次又一次重新投入─就正如書寫另一部『第一部』小說。」

 唐娜在實行化「二」為「一」的同時找到了書寫的出路,但結果卻並不是想像般如意,正如上文述及,《小朋友》出版後靜如死水。

 也有失敗例子如埃利森(Ralph Ellison)在1953年發表處女作《隱形人》(Invisible Man)並贏得國家圖書獎後,他的創作生命一直停頓著─儘管他在1960年代聲稱家中大火將數百頁稿件燒毀─可是直到1994年,在他逝世之時,他的第二本小說《Juneteenth》還未曾完成(1996年就出版了這個未完成的版本)。

 無論如何,奧黛麗的寫作前途是生是死,還須待十月揭曉。不過,也許如勞倫斯(D.H. Lawrence,《查泰萊夫人的情人》作者)所說:出版商並不會留意你的第一部小說,因為這是有關寫自己的,總會寫得出來的;第二本是再進一步;惟有到第三本時─到你真正跨過所謂「作家」身份的包袱時─才可說正式踏進了這個寫作圈子裡,而亦惟其這樣,才能寫下去。

相關新聞
一書成名 如何再下一城? (2009-05-08) (圖)
寫.有時盡 (2009-05-08) (圖)
馬奎斯 百年不孤寂 (2009-05-01) (圖)
馬奎斯的告別信 (2009-05-01) (圖)
人死書猶在 (2009-05-01) (圖)
我有權看,誰有權禁? (2009-04-24)
美國圖書非議榜 作家「無有怕」 (2009-04-24)
舒爾伯格 他的一生「精彩極了」 (2009-04-17) (圖)
牛津文學節:伊恩.麥克尤恩:母親的心靈教育 (2009-04-17) (圖)
牛津文學節:奧威爾父子情 (2009-04-17) (圖)
英國圖書館沒落 世界知識寶庫困境 (2009-04-10) (圖)
新閱讀調查:不誠實讀者眾多 (2009-04-10) (圖)
大英圖書館 失書非竊書 (2009-04-10) (圖)
孩子吸毒 母親泣血寫書 (2009-04-03) (圖)
以毒入罪 作家禁忌 (2009-04-03) (圖)
大麻毒品 禍害青少年 (2009-04-03) (圖)
我曾經遇見…… (2009-03-27) (圖)
1.我曾經遇見:蒙哥馬利將軍(Marshal Montgomery) (2009-03-27) (圖)
2.我曾經遇見:福斯特(E.M.Forster) (2009-03-27) (圖)
3.我曾經遇見:奧威爾(George Orwell) (2009-03-27)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博覽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