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雕像。資料圖片
東方爾
公元前278年,農曆的五月初五,楚國大夫屈原在流放地得知秦兵攻破楚都的消息後,淚如雨下,悲從心來,當日抱石投身於汩羅江中以身殉國。相傳,沿江的百姓由於不忍屈原的屍體為江中的蛟龍所吞食,便把米粽投入江中,並一邊鳴鑼擂鼓、驅趕江中蛟龍,一邊劃著龍舟爭相競撈屈原的遺體……此後,二千多年來,鄉親們的義舉逐漸演化成每逢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的民間風俗流傳至今。
每逢端午悼念屈原,是中國百姓世代相傳的文化習俗。可是,隨著一股「爭奪名人」故里之風的驟然掀起,屈原也被無辜捲入了其中,日前,江西鄱陽湖一位地方考古專家表示,根據史書記載和他多年來考證研究,認為屈原流放地應在江西婺源。
流放地之爭 由來已久
據史料記載,最早說屈原死在湖南汩羅的是西漢的賈誼。當時賈誼赴長沙任職長沙太傅,他在渡湘水時寫下《吊屈原賦》,並在文中認定屈原死在汩羅江,之後,司馬遷在《史記》當中也寫下了和賈誼的相同的觀點……可是,近代以來,對於古人的這些歷史定論,不少學者都發出質疑。他們或認為屈原根本沒有流放湖南,或者認為屈原先流放漢北,後流放湖南。在這些質疑聲中,除了此次的江西婺源說外,比較「另類」「著名」的還有,屈原的流放地相當於今日的大半個湖南省的「南邵之色、沅湘之間」的江南的「草野」說;「屈原的流放地應在安徽黃山市境內的太平湖畔」的太平湖說;更有屈原流放地是在漵浦的學說。
冷眼旁觀如此之多屈原流放地的「考證」和「另類說法」,我們不難發現,表面上看來,專家學者們為大膽假設、小心求證屈原流放地之所在,而不惜挖地三尺、皓首窮經的工作精神,的確讓人欽佩。可是,如果我們明白了,要想徹底搞清楚屈原流放地的真正所在,是一個必須寄希望於新的歷史文獻與考古發現才能定論的問題之後,我們就不得不懷疑某一些「另類學說」背後所蘊含著的功利色彩,某些學者借「另類」歷史名人,來提升地方知名度,打造和發展地方旅遊經濟的另類水平實在是「另類」到「學術為金錢服務」本事上去了。
名人之爭 烽火連天
其實,凡是關心歷史,關注文化的人都知道,如果說關於屈原流放地之爭還有些「學術性」,爭得還有點兒譜的話,那麼在時下的中國,各式各樣的名人之爭可謂是爭得「有奶就是娘」「有利就必爭」,隨便從歷史垃圾堆裡拾起一隻腐爛的破旗,也敢於「拉扯」成欲找之源何患無據的「虎皮」。
屈指數來,這些年來,各地對歷史名人的爭奪,讓人如雷貫耳的爭端至少有:(1)炎帝之爭:湖南株洲有個炎帝陵;1994年湖南酃縣更名為炎陵縣;陝西寶雞認為自己才是炎帝的正宗故鄉;山西高平市修建炎帝陵,用大量的古代石碑為其「撐腰」。(2)舜帝之爭:舜耕歷山,這個典故國人耳熟能詳,但歷山在哪裡?山西垣曲、翼城、沁水、洪洞都稱在本地。山東也來爭奪「舜王」,還辦了一個名為「舜網」的網站。(3)堯帝之爭:為爭堯帝,山西臨汾市啟動了對堯陵「300年來規模最大的一次修復」,其中一期工程投資高達1000萬元。山西省長治市長子縣不甘落後立馬邀請省內外專家學者,召開了一場別開生面的「堯王故里暨堯文化研討會」。(4)老子之爭:河南有人認為老子的故里在洛邑,建了老子文化廣場。安徽有人認為老子是渦陽人,也大打「老子」牌,開發老子文化。而今,甘肅臨洮又介入了老子文化之爭。(5)姜子牙之爭:姜子牙「故鄉」,在眼下至少有「山東說」、「許州說」、「新蔡說」等。(6)諸葛亮之爭:為了諸葛亮,湖北襄樊舉行儀式,紀念諸葛亮出山1800週年。可湖北襄樊和河南南陽說法卻不一樣,這宗「嘴官司」打了多年。
作為中華文化、中華智慧、中華精神標誌性的代表人物,中華歷史上下五千年了,層出不窮的名人不僅鑄就了中華民族的風骨和氣度,而且還是中華民族文化的寶貴資源和財富。可是,當本來應當屬於科學的學術研究,轉而為利益所驅動,變成地方政府之間發展地方經濟資源、爭奪地方經濟資源的博弈之後,不少名人考證想不墮落成了對名人和歷史的褻瀆和踐踏都難!
歷史假古董 禍國殃民
玩過古董收藏的人都知道,在收藏界,這些年來因買到了假古董而傾家蕩產的人,隨處都有。因而,人們對於那些「假古董」的製造者和銷售者,可謂是「人人喊打」,恨不得剝其皮、食其肉。顯然,歷史被政治挾持,為經濟利用,某些「專家學者」為金錢驅使,被虛假所包裝,正是「歷史假古董」盛行的主要原因。而這些年來,不少熱衷於為借助「名人」效應動輒爭老大、爭唯一、爭歸屬,卻從不考慮「名人」所具有的文化內涵和精神價值所在的學者們,更是不知鬧出了多少「伏羲東奔西走,黃帝四海為家,諸葛到處都有,炎舜遍地開花」的尷尬局面。
誠然,如果我們重新回到屈原流放地另類解說這一事件上來說,由於歷史的原因,屈原流放地是否真的「另類」在江西婺源,無論從哪一個角度上來說,我們都無法為其是否正確下結論,可是有一點卻是可以肯定的:此專家選擇在端午節即將到來之前,推出他的另類解說,其另類的動機與目的實在足以「另類」得讓人浮想聯翩,滿腹狐疑。從公元前278年到今天,屈原老先生離開這個世界已經二千多年了。二千多年來,屈原的人格、風骨、與精神早已融化成了中國人的生存方式和中華民族文化傳統的一部分。明天,又一個端午節到來之際,如果僅僅只是為了證明屈原的流放地在哪裡,而不惜再一次「流放」屈原,這樣的另類學說,於國於民而言,何益之有!
筆者以為,與其費心勞神的為提高知名度,為屈原流放地到底在哪「考證」個沒完沒了,爭個面紅耳赤,實在不如為當代人應當如何學習屈原的人格,傚法屈原的精神,景仰屈原的鬥志,多做些思考和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