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盧思泓先生(38簧笙)與黃學揚先生(鋼琴)演奏陳慶恩博士作品《粼》。
香港城市大學中國文化中心 王景松
「笙簧百囀」源自於唐詩中劉禹錫的一首詩《百舌吟》中的兩句:「笙簧百囀音韻多,黃鸝吞聲燕無語。」此詩乃作者描寫百舌鳥活動的季節和環境,着意生動地表現此鳥的聲音和神態。上述兩句作者借用笙簧所發出的美妙聲響來比喻百舌鳥的叫聲,連向以鳴聲動聽的黃鸝和燕子也自歎不如,不敢出聲再叫。短短的詩句帶出了笙簧樂器音色之美及多變聲響的特性。當然,今天我們若要聽到笙的聲音,方便多了,不用透過詩詞的想像,只要隨意在網絡世界遊走一下,有關笙的音樂已可輕易找到。
談到笙這件中國古老的簧片發聲的吹奏樂器,文字資料十分豐富,翻開文獻的記載,笙的歷史最早可見於在殷代甲骨文(約公元前15世紀),相關傳說的記載亦甚豐,如「隋作笙」、「女媧作笙簧」等。古代對笙的形態描述也十分生動,外形像鳳凰,由笙斗、笙管和笙簧三個部分組成如鳳翼,故此有「鳳笙」之稱。以上的描述,在一般中國音樂欣賞及入門的書中都可以找到。但除了有關的歷史及傳說外,我們還可以從一件樂器及其音樂找到什麼呢?下面嘗試以中國笙的歷史及演奏傳統探討二十世紀的樂器改良與中國近現代社會文化變遷的關係。
笙的傳統
在中國古代樂器分類法—「八音」中,笙屬於「金、石、絲、竹、匏、土、革、木」中的「匏」類,「匏」是瓜類,指笙斗(氣箱部分)的材料。「八音」分類法是中國周代(約公元前1066至前256年)至清代(公元1644至1911年)帝王朝代之間,宮廷雅樂樂器所用的樂器分類法,所以在「八音」分類法下的樂器例子,都是使用於雅樂的儀式及音樂,而笙就是其中一員。
英國學者鍾思棣(StephenJones)在其著作《Folk Music of China : Living Instrumental Traditions》(1995)提及,中國傳統器樂合奏音樂,如山東、遼寧、河北、天津、北京、山西、陝西及上海等地的民間農村吹打樂及絲竹樂,包括紅白二事、節慶典禮及佛、道宗教儀式音樂,笙亦是這些樂隊組成的成員之一。
在傳統吹奏習慣上,笙有一個重要特色,就是演奏者常在旋律之上,配上傳統和音(即四、五度和音)演奏,其目的多在豐富音樂的色彩。從聽覺而言,這個吹奏方式,並未有產生西方功能和聲(functionalharmony)的效果,反之,因為聲音多了,形成了豐富的音樂織體(texture)。
上面所述,說明笙有其長遠的歷史和演奏習慣,是宮廷雅樂及傳統民間合奏樂隊的樂器之一。而這些特點在後來二十世紀中國音樂發展中,發生了不少改變,下面嘗試作出整理及思考。
二十世中國音樂的改良與笙的樂器改良
二十世紀初,中國音樂的發展起了變化,同時亦為中國器樂獨奏發展的重要時期。隨着宮廷雅樂的消失,民間音樂的價值被懷疑,甚至被否定。當時,「五四運動」所提倡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精神推動了中國樂器改良及音樂創作的先河。不少知識分子在音樂改革運動中都十分投入及扮演積極角色。1927年,二胡演奏家劉天華在北京燕京大學音樂系與友人創辦「國樂改進社」推動中國音樂改革及編輯《音樂雜誌》,希望以普及音樂教育為中心,以當時公認為系統完備的西方音樂教育,去改革中國音樂,從而改變中國人的思想,改變國家命運。
1949年後,在中國政府的文藝政策影響下,政府鼓勵文藝工作者「洋為中用、古為今用」,攝取古今中外音樂素材為社會主義服務。往後中國民族樂器的改良工作及現代中國民族管弦樂團的組成,笙被重新定位,成為可使用於現代的民樂團,又可以獨奏於舞台的吹管樂器。
受到文化進化論(culturalevolution)影響,中國樂器被認為音量較西方樂器細小、音域較狹窄及轉調困難、樂器結構及製作沒有統一標準,因而不利於演繹新創作的樂曲。二十世紀中葉以來,樂器製造工匠花了不少時間把樂器音量擴大(如改用小提琴的弦線),並擴闊音域(如增加弦線數量)。另外,有些樂器更加上不同的配件(如按鍵、彈簧等)及改用西方十二平均律制式(如更改琵琶品的位置)以方便轉調。
樂器改良的其中一個重要目的,是配合現代的創作和演奏形式(如新的演奏技巧及指法等)。所謂「現代」,某個程度上是西歐古典音樂的美學操作觀念。首先,傳統中國樂器因為多以高音和中音為主,低音的樂器較少。要演奏西方功能和聲的分部─女高音(soprano)、女低音(alto)、男高音(tenor)及男低音(bass)─則需要大量的低音樂器。而整個樂器改良的理念是以西歐古典音樂中樂器配套(consort)的高中低音樂器觀念為主,所以大量的低音樂器如大阮、中胡和革胡等相繼出現。
笙的改良主要集中在笙簧的數量及音域之上。笙的聲音產生是由若干數目的「簧」(或稱「苗」)組成,發音清脆明亮,乃音色所在。笙的發聲原理是一簧一音,且能同時吹奏多音。現今演奏家所用的笙,因製作工藝的進步,簧數已由原來十四、十七簧改革至二十一簧、二十四簧、三十六簧等加鍵或擴音的型號,又因應現代民族管弦樂團擴展的需要,發展了中音、次中音及低音等系列的抱笙及排笙。笙的改良結果是簧數的增加,擴展了笙的音域外,高中低音系列的笙出現,正正符合了樂器改良背後的精神。
樂器的改良與其音樂的創作是一個不可分割的關係。笙的獨奏傳統發展較其他中國樂器來得晚,第一首笙獨奏曲《鳳凰展翅》於1956年由董洪德及胡天泉創作。其後不少演奏家及作曲家為笙譜上樂曲,而早期的獨奏曲多以移植及改編民間歌曲,如《鳳凰展翅》;以戲曲音調為主,如《晉調》;因樂器改良,笙的音域擴闊,便於演奏西方功能和聲,作曲家以西方作曲手法創作新的笙曲,如以賦格曲形式寫成《黃土戀》等。
結語
自周代以降,笙多使用於宮廷雅樂、民間農村吹打樂等音樂活動中。直至二十世紀後,先有「五四運動」精神,後有1949後的文藝政策,都對傳統中國音樂及樂器「改良」帶着深遠影響。雖然可在農村社會的民間音樂中找到痕跡,但是一般人對笙的樂器外貌及音樂作品的理解,都從二十世紀以來的樂器改良及中國音樂變遷的結果中找到。同時,隨着農村社會都市化,音樂的原來演奏場合失去,對樂器的原貌及演奏背景、習慣了解者也越來越少。
這裡無意提倡要回到過去,恢復傳統,反而是在討論及思考中國樂器和其音樂時,我們能了解多少它的過去及傳統,或會否誤把「現代」當作「傳統」,如因笙能演奏西方功能和聲的特性,一般人都把笙描述成「和聲樂器」,但若明白笙的演奏習慣,此稱呼實為一個美麗的誤會。
再者,我們可否在樂器改良及發展中,明白到音樂出現是離不開國家社會的發展,無論是在培養和建構國族觀念,或是在提升民族的自信心,音樂都佔有重要歷史位置,生活中可找到的例子很多。笙是,其他中國樂器亦是。
註:商務印書館出版由黃泉鋒主編《中國音樂導賞》(2009)一書,相信是一本內容不錯的中國音樂入門級工具書。(本文及圖片由城大中國文化中心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