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韓寒(右)忙於賽車。
文:蕭 坦
現在傳統紙質傳媒人才紛紛向網路傳媒轉移,讓人擔憂報紙雜誌這些傳統讀物的前途。但傳來的一個新消息給悲觀者帶來一線希望。四月份,內地暢銷作家韓寒在自己BLOG裡說,他會為一份即將創刊的雜誌擔任主編。
韓寒在另一篇BLOG裡為這份還沒有出現的雜誌徵集稿件。他說,佔一半的文章作為推薦文章,稿酬為內地同業稿酬的10-40倍,即1000字/2000元,而普通稿件稿酬也為同業的10-20倍,即1000字/1000元。這樣的稿酬相信會吸引到很多文學青年,該文點擊量近四百萬人次,短短五天後已經收到一萬多封投稿。
至於韓寒自己,擔任主編的酬勞是七位數,他也會在雜誌上撰稿,但不再領取稿酬。
為這本還未創刊的雜誌能提供這麼優渥的酬勞的投資方是聚星國際。從新聞報道看,這家聚星國際是一家出版機構,從事的業務主要是暢銷讀物,主攻青少年市場。曾經在2008年與旗下有韓寒、安妮寶貝、張悅然、蔡駿、饒雪漫等暢銷作家的萬榕書業合作,當時報道雙方的投資額共1億人民幣。
這本由韓寒主編的雜誌尚未有上市跡象,聚星國際說,由於韓寒目前忙於賽車,雜誌出版大致延期至8月,一冊112頁,首印30萬冊。
目前香港的文化出版低靡,除了一個巴掌就可以數完的幾家雜誌和報紙副刊可以刊登小說,其它媒體已經全部轉向生活消費類型。僅存的刊物稿酬也低得可憐,完全無法同內地同等級的媒體相比。內地的20多歲的年輕作家可以憑藉小說獲取巨額版稅收入,香港的年輕作者卻只能把創作當作個人興趣來維持,大多數都是自費出書,連銷售都要自己操心,即便是出版社出資出版的,許多作者能獲得的版稅也只有數千港幣而已。
我不再呼籲香港的大財團資助文化,也不再抱怨香港政府沒為文化創作提供支持。這種呼籲和抱怨,除了讓人日復一日的衰老和消磨,並且失去尊嚴,沒有任何其它作用。如今香港文化人最好的出路,是尋求與內地文化機構以及資本合作,憑藉香港生活的獨特經驗,一定可以爭取到內地讀者。這麼一塊充其量幾百萬人的區域,放棄了,不可惜,不要和它一起沉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