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文:楊 帆
周南和魯平,他們都直接參與了中央人民政府收回香港的工作,都是長達十五年之久﹙1982-1997﹚的香港回歸全過程的見證人。
周南於1984年1-9月,以中國代表團團長身份參加第8-22輪中英香港問題談判,並於同年9月代表中國政府草簽中英兩國政府關於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1990年1月-1997年7月任新華社香港分社社長。
魯平於1978年參加國務院港澳辦的籌備工作,1985年任香港基本法起草委員會副秘書長,1990年11月-1997年7月任國務院港澳辦主任。
多年之後,他們對外界口述了這段難忘的經歷,其中不乏鮮為人知的內幕,使世人更加了解中央政府在解決香港問題上的良苦用心。
在他們口述的有關香港回歸的內容中,都不約而同地提到了以下幾個方面:
香港問題的產生
香港問題是基於帝國主義的不平等條約而產生的,1949年新中國成立之初,針對香港問題,周恩來總理正式提出了「長期打算,充分利用」八字方針。
鄧小平的偉大貢獻
在香港問題上,鄧小平不但提出了「一國兩制」這一頗具創造性的構想,而且直接領導了在香港問題上的談判,事無巨細都很關心。比如,他很關心九七以後的香港財政儲備問題,說不能讓英國人把錢都花了,這樣特區政府沒法過日子。
中英《聯合聲明》的簽訂
中英兩國進行了三個階段非常艱難的談判,其間,英國提出「治權換主權」,玩弄「三腳婣」,大打「民意牌」和「經濟牌」,最終都沒有得逞,1984年9月18日,雙方簽訂中英《聯合聲明》。
香港的平穩過渡
中英《聯合聲明》簽訂後,香港進入了過渡期。中方做了大量工作,終於促成了《基本法》的順利通過。彭定康到港後,大搞對抗,使中英之間達成的「直通車」計劃徹底化為泡影,中方不得不「另起爐灶」,另做安排。
同時,兩人身份不同,因此,他們的敘述,便各有千秋。
周南的口述,強調的是中方在與英方談判中的堅定立場和談判技巧。
魯平的口述,則涉及到許多具體的細節,如對香港人國籍問題的考慮、為保障《基本法》順利通過所做的一系列工作、與英方在「玫瑰園計劃」中的談判、回歸慶典的安排等等。有些情節頗具戲劇性,如:
中英《聯合聲明》出來後受到香港人的普遍歡迎。後來香港的一位反對派人士、大律師李柱銘跟魯平說:在《聯合聲明》公佈的前一天晚上,他去找港督尤德,問是否可以把這個中英《聯合聲明》先讓我看一看。尤德說不行,沒有公佈以前誰也不能看。他說我求求你,讓我看一看行不行。尤德說你一定要看可以,但只能關在房間裡,反鎖上之後看,等到第二天公佈後再放你出來。李柱銘說他看了之後,跳起來了,「我沒想到《聯合聲明》寫得這麼好」。
在口述中,對香港回歸所涉及的其人其事,魯平直言不諱地講出了自己的看法。他這樣評價廖承志:「我對廖承志是非常敬佩的,在他的領導下,我的工作心情非常舒暢,因為我覺得廖公的思想非常解放,他對同志也非常關心,非常愛護。」他斥責末代港督彭定康是「千古罪人」,因為「整個平穩過渡被他破壞了」,如果不是他,「香港過渡的情況更平穩」。
周南的講述,詼諧幽默,浪漫抒情。他曾寫《香港回歸日近》一詩:「乾坤旋轉瑞珠還,五世英靈盡解顏。莫道神州豪氣減,看將揮寫好江山。」而魯平的講述,則樸實平易。他介紹自己退休後的日子時說:「我還是把香港看成自己的孩子,我還是非常關心香港。我雖然退下來了,但我還是天天都要看香港的報紙,都要上網看香港的新聞。」
周南與魯平,兩位馳騁於香港回歸歷史舞台上的儒將,當他們坐下來侃侃而談時,那些曾經的人和事,便跨越時空,回到我們面前。請看《周南口述身在疾風驟雨中》、《魯平口述香港回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