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子明 全國政協委員 香港青年交流促進聯會主席
為了集中火力應付金融海嘯,改善民生,特區政府應尊重主流民意,繼續循着「一切以經濟發展優先」的思路施政。年底的政改諮詢,應嚴格遵循人大決定,增加民主成分,而非如反對派將範圍擴大到所謂「2017年終極普選方案」,那樣既違憲,又只會引起爭拗和內耗。
中大亞太研究所在「七.一」後做了一個民調,抽樣訪問了1110個市民,調查詢問了受訪者最期望特區政府優先處理的政策,結果顯示,在總體樣本中,最多受訪者表示「經濟發展」(32.6%)是他們最期望特區政府優先處理的政策,然後依次為「民生及福利」(17.6%)、「醫療及衛生」(13.4%)、「教育」(12.4%),「政制及管治」只是排第五(9.5%),之後是「環境保護」(7.6%)和「房屋及規劃」(3.8%)。
中大的調查比較客觀地反映出,香港的主流民意是以「經濟發展」為優先,「政制發展」只排第五。在政策期望上,主流民意最期望特區政府優先處理經濟發展、民生福利和醫療衛生,基層市民尤其希望政府多強調民生福利。在主流民意最關注的三個政策範疇中,他們對政府的期望重點是:經濟上發展有前景行業和扶助中小企業,民生福利上改善失業問題和穩定物價,以及醫療衛生解決青少年吸毒問題和妥善處理甲型流感。
激烈議會文化 造成內耗
這樣的主流民意,立法會各政黨不應忽視,因為同一個調查顯示,政黨的表現滿意度較政府還低,而受訪者最期望他們反映民意和協助政府施政。立法會今屆會期已完結。回顧過去一年的議會生態,社會各界均批評反對派,樣樣事均與政制扯上關係,而立會不是議員發洩的地方,粗鄙、違規及「一味鬧」的激烈行為,只會嚇怕官員,拖累政策討論。
在《城市論壇》最近的一個節目中,出席的建制派議員均口徑一致,不點名批評反對派議員的言行,衝擊議會文化。民建聯副主席劉江華說,除政制問題外,議會亦應花多些時間,討論民生經濟事項,議會的衝擊文化只會造成內耗,香港將有危機,分分鐘會被邊緣化。
特區政府要在年底先就2012年政改方案,開展諮詢工作。反對派現時滿肚墨圈,一早打定死抱政制議題不放,還要提出違反人大決定的議題。「七.一」後反對派召開了一個幾十人參加的「武林大會」,有份參與的公民黨湯家驊會後表示,大會大致有三點共識,一是確認希望有2012年雙普選;二是如2012沒有雙普選,希望可盡快跟各方面商討「2017年終極普選方案」;三是如可確立終極普選方案,中途方案就會水到渠成。
部分反對派人士的所謂三點共識,其中第一點,曾蔭權已在立法會答問大會上指出,有人要求他在2012年進行雙普選,這是違反了人大的決定,他是不能夠做到的。其中第二點和第三點,曾蔭權亦指出,現時普選時間表已經確立,他與大家都有責任向着普選的目標作出重要一步。對於2012年兩個選舉的辦法,如何增加民主的成分,達致共識,他絕對不會低估當中的困難,但他對香港人是充滿信心的,只要大家是真心的為民主,本着互諒互讓的精神,最終必能找到解決的辦法。
反對派提出要盡快確立2017年終極普選方案,以此為前提才確定2012年中途方案,這又是在為香港的民主法治製造障礙。第一,眾所周知,如何就2017年選舉辦法達致共識,是下一屆政府的事務,本屆政府不可越俎代庖。第二,按照2007年12月29日人大決定,2017年香港第五任行政長官的選舉可以實行由普選產生的辦法;在行政長官由普選產生以後,立法會的選舉可以實行全部議員由普選產生的辦法。也就是說,立法會普選是在2022年。反對派提出所謂「2017年終極普選方案」,明顯是在博懵,如同他們要求在2012年進行雙普選一樣,同樣是違反人大決定。
挑動政制爭議 阻礙民主發展
可見,部分反對派人士的所謂三點共識,並非真心為民主發展,而是在製造障礙。政府在年底先就2012年政改方案開展諮詢工作,如果他們仍然堅持這套違反人大決定的觀點,不是向普選的目標走出重要一步,而是阻礙香港民主步伐。2005年年底,反對派議員背棄民意,否決政改方案,致使香港的民主政制原地踏步,令社會各界、特區政府和中央方面所付出的心血付諸東流。一之為甚,其可再乎?
金融海嘯之下,政治人物應急民之所急。反對派卻死抱政制議題不放,並且還提出違反人大決定的議題,這是反對派藉經濟不景挑動政制爭議,撈取政治好處,還是堅持對抗立場,為反對而反對?
為了集中火力應付金融海嘯,改善民生,特區政府應尊重主流民意,繼續循着「一切以經濟發展優先」的思路施政,即使年底先就2012年政改方案開展諮詢工作,亦不應轉變這一正確的施政方向。年底的諮詢,應嚴格遵循人大決定,諮詢的範圍是2012年兩個選舉辦法如何增加民主成分,而非如反對派將範圍擴大到所謂「2017年終極普選方案」,那樣既違憲,又只會引起爭拗和內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