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 岩
隨着內地港口與機場建設日益發展,香港作為國際航運及貿易中心的地位漸趨削弱。香港可借鑒十九世紀上半葉紐約應對困境的經驗,擴大並優化香港同內地的交通聯繫。如果能建造一條北京-香港的南北貨運高速鐵路,香港航運後勁不濟的窘境將會得到很大改善,甚至有望重奪中國第一大港的地位。
面對航運、貿易等傳統支柱行業競爭力減弱、後勁不足的狀況,特區政府提出發展醫療、教育等六大新產業。筆者認為,打造新經濟增長點、推進產業多元化的思路無疑十分正確,但同時還應着力探究鞏固既有支柱行業的新方法、新途徑。如此齊頭並進,香港經濟才能在基礎穩固的前提下創造新的輝煌。
香港可借鑒紐約經驗
就航運及貿易業而言,隨着內地港口與機場建設日益發展,香港作為國際航運及貿易中心的地位漸趨削弱。如何扭轉不利局面?筆者建議,可借鑒十九世紀上半葉紐約應對類似困境的經驗,擴闊香港與祖國內地的交通聯繫,增強運輸的便捷性。當前,內地高速鐵路建設方興未艾,香港可積極參與,力爭成為南北貨運幹線的終端,藉此將大量物流帶到本港。
紐約地理位置優越,且擁有天然良港,19世紀前絕大部分時間裡一直是美國最主要的商業港口,無與爭鋒。但從1803年起,情況發生很大改變。當年美國從法國手中購入路易斯安那地區,使南部的新奧爾良成為一個主要港口,密西西比河及其支流將西部和南部的貿易都帶往新奧爾良,令紐約的商業地位被嚴重削弱。在此嚴峻形勢下,紐約市及時開鑿運河和鋪設鐵路,向西擴展「勢力範圍」。經過多年努力,紐約與廣闊的內陸腹地連為一體,從根本上改變了美國國內的貿易流向(變南北流向為東西流向),紐約的進出口貿易隨之大幅上揚,成為全美國無可爭議的頭號商業大埠,並一直延續至今。
目前,香港正面臨類似紐約當年之困境。上海在貨櫃運輸上已超越香港,居世界第二位;近鄰深圳在2004至2008年內貨櫃吞吐量翻了一番,躍居世界第四,5年間平均增長率達15.4%,而同期香港平均增長率只有3.6%,世界第三位置岌岌可危。究其原因,主要有二:第一,就全國範圍看,上海以廣闊的長江流域為腹地拓展江海聯運,較偏居南端的香港有天然地理優勢;第二,就華南地區看,深圳港口硬件設施齊全,服務質素和通關效率不斷提高,國際航點和航班數目日增,與香港差距越來越小,而香港港口的成本居高不下,道路拖運費及碼頭處理費一直偏高,導致區域內貨源流失。
特區政府應有所作為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要盡快扭轉這一頹勢,唯一可行的辦法就是借鑒紐約成功經驗,擴大並優化香港同內地的交通聯繫。如果能建造一條北京-香港的南北貨運高速鐵路,香港航運後勁不濟的窘境將會得到很大改善,甚至有望重奪中國第一大港的地位。首先,北京-香港貨運高速鐵路穿過中國大陸中部,縱貫南北,將使香港航運輻射範圍大大增加,足以和上海航運輻射範圍相匹敵,從而一舉扭轉中國國內貿易流向日益偏重於東西方向的趨勢,香港作為中轉國際碼頭的地位將會有明顯提升。其次,通過北京-香港高速貨運鐵路,內地貨物可直接到達香港碼頭,鐵海聯運方式簡便易行,中間環節大為減少,成本則會有所下降,從而重新奪回相對深圳等廣東港口的競爭優勢。
物流及貿易業佔香港GDP總值超過30%,對本港經濟發展和民生關係重大,不能對其增長乏力的趨勢聽之任之。特區政府應該傾力推動建設北京-香港貨運高速鐵路,使本港物流及貿易業具備可持續發展的堅實基礎。為此,須做好兩項工作:第一,從有利國家崛起的戰略高度,加強和中央溝通,繼北京-香港客運高速鐵路之後,將北京-香港貨運高速鐵路盡早納入國家基礎建設規劃;第二,在本港加強諮詢、宣傳等前期準備工作,贏取社會共識和支持,消除實施障礙。
古語說得好:「惟行非常之事,方建非常之功。」希望特區政府對北京-香港貨運高速鐵路的構思進行深入評估,若判定可行並能推動落實,定將惠澤香港、利及國家,可謂大善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