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中文水準低落,「危機」日深,這書分析透徹。作者提供
黃仲鳴
以下幾個句子,抄自一些當代小說和學生的習作,有何不善、不妥之處,讀者看我的分析前,先行咀嚼一下,思考一下,研究一下。
一、他雙目怒睜着她,恍如一枝利箭射向她……
二、他張開嘴巴,大口大口的把飯送進肚裡去。
三、小和尚兩肩挑着水,飛快跑回寺裡去。
四、那少女用雙手扶起那老人家。
這些「範句」,架床疊屋,充滿冗詞贅句,是典型的西化。後來,我看了李建軍一篇文章:《是大象,還是甲蟲—評〈檀香刑〉》一文,學了一個名詞:「with+器官」。不錯,上面的句子確是中了英語「with+器官」的毒。且看分析:
一、怒睜着她,當然是用「目」,何須再寫「目」。
二、嘴巴,用來吃飯也,不理小口、大口,都是用「口」,何須再寫「嘴巴」。
三、挑水,當然用「肩」。
四、扶起,當然用「手」。
學生犯了,那是無可厚非,因為他們仍在學習的階段,「中」了「毒」也不知道,只要教導、提醒一下他們。可是,不少大作家都犯了,如莫言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一、她用可憐巴巴的眼睛,看着他,正在乞求着他的寬恕和原諒。
二、他接過帽子,戴正在頭上。
第一句,看着他,當然是用眼睛。這句可縮成:「她可憐巴巴的看着他」。接着那句「正在乞求着」,也是嚴重的西化病,尤其是「着」,即英文的進行式,動詞後面加的「ing」,這句可改為「乞求他的寬恕和原諒」,不是乾淨利落得多!
第二句,「帽子」當然戴在「頭上」,「戴正在」云云,也是彆扭得很,李建軍代改為:「接過帽子戴好」,那不是明快得多嗎?
正是這些「翻譯腔文字」,害得「漢語水準每況愈下」,「越來越令人擔憂」。潘文國有部書:《危機下的中文》(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二○○八年一月),點出這種「西毒」,「正」毒害「着」我們漂亮的中文。
潘文國還指出,「一百年來,我們的學術話語西化色彩濃重,從概念、範疇到理論篇命題,我們都很少使用傳統古典文論的東西。」文論的「西毒」,我想,主要是照搬外國的貨色,生吞活剝,亂拋名詞術語來唬人,亂套西洋理論架構來闡釋中國人的作品,直看得我們頭大如斗。能將西方文論看得透徹和沒有中毒的,當代的還數李歐梵和王德威,內地的陳平原,也是佼佼者。
不過,這些都有是「大焉者」,「小焉者」如上文所說的「with+器官」,則比比皆是,不僅遍佈於學生習作、報刊文章,大作家觸犯的也不少。讀者只須「用雙眼」看清楚,便會慨嘆:中文水準低落了,中文確如潘文國所言有「危機」。「翻譯腔文字」只是其中一端,欲知還有什麼「危機」,此書不可不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