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堅
壓力來源,可說無處不在。壓力普遍給人一種負面的感覺,使人聯想到緊張、焦慮及挫折。然而,你可有想過壓力也有它的功用呢?
人有惰性,喜歡把事情推遲,壓力正好成為推動人進步的原動力。試想,若不是要趕交功課,學生還會準時完成嗎?保險從業員若不是每年要達到指定的營業額,他們還會拚命工作嗎?可見適當的壓力不但增加效率,叫我們會有較好的表現,而且內在的潛能也得以發揮。反而長期生活在沒有壓力的環境下,會叫人感到乏味和沉悶。
當壓力不斷增加,超過我們能承受的水平時,我們的生理及心理便會作出反應和行動。生理方面,如腦下垂體荷爾蒙、腎上腺素、去甲腎上腺素的分泌增加,血液循環加速,心跳加快,血壓上升,血管擴張,令整個人抖擻起來,處於「作戰」狀態。假如一個人長期在作戰狀態,便會感到筋疲力竭,身心疲累,這時抗壓能力便會下降,導致身心失調,精神及體力耗盡。這是最後的階段—衰竭。
心理方面,可分為認知、情緒與行為三個層面。通常壓力愈大,認知能力愈低,思考的變通性會變得愈窄。情緒反應是多樣化的,較正面的是精神振奮、積極努力,負面反應則包括脾氣暴躁、抑鬱、焦慮及沮喪等。
行為方面,有些人遇上不如意的事,會以積極的態度去面對,嘗試主動克服困難,但這需要極大的勇氣和決心,實在不容易做得到。因此,很多人在不知不覺間選擇了較容易的途徑,就是防衛性的克服方法,包括向構成威脅的人或物作出直接攻擊,以此來保護自己。有時,當個人察覺到對方不能直接攻擊時,便會轉而把情緒發洩到其他人或物件身上。有些人不會攻擊別人,反而攻擊自己,以宣洩內心的壓力,如𠍇手、燒燙自己、自殺等,藉此懲罰自己。另一個防衛性的方法就是逃避,如對事物喪失興趣、缺席、搬家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