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行政長官曾蔭權繼續就《施政報告》進行諮詢。政府新聞圖片
——對2009—10年施政報告的幾點意見
楊孫西
香港作為一個相對獨立、完整的市場經濟體系,應包括金融、資訊、生產和流通;而一個負責任的政府亦應正視社會勞動力結構的現實,盡快解決高失業率問題,以避免社會矛盾加劇。否則,不僅會降低香港的比較優勢,亦會成為社會不安定的因素。因此,特區政府所實施的「穩金融、撐企業、保就業」的政策,依然不可鬆懈。
特首曾蔭權為十月份發表的施政報告展開諮詢工作,他希望在施政報告諮詢期間,社會各界可以聚焦在如何推動知識型經濟和6大優勢產業這個主題上,提出寶貴意見,包括特區政府的角色及相關發展策略。這說明,特區政府已開始注重多元化經濟發展,並考慮到香港的長遠發展。以此看來,新一份施政報告的基本思路和取向應該說是值得支持的。
改變思路推動經濟轉型
毋庸諱言,香港經濟政治社會發展正處於一個前所未有的十字路口。留給特區政府的時間不多了;留給香港社會等待或觀望的時間也不多了。因此,正確地釐定今後的發展方向,謀求和推動變革是非常必要的。新的施政報告,是在香港經濟走過最壞時刻,但經濟前景仍未完全明朗的時候發表,因此,《施政報告》的諮詢,既要重視社會要求紓解民困和遏止失業率上升的呼聲,也要正視本港經濟轉型舉步維艱的現實,把短期和長期措施結合起來。同時,兼顧創造就業和產業轉型。
中國改革開放的成就業已證明,區域間進行合作、共同促成各種建設項目與產業,可「相互相容,取長補短」。同時,可充分利用香港的比較優勢,幫助內地企業「走出去引進來」,進一步提高區域合作的整體競爭力。特別是加強兩地在經濟、科研和教育領域的合作與聯繫,相信可達至「優勢互補」、「共同繁榮」。另一方面,香港要發展高科技、高增值產業,亦必須加強同中國內地各區域的經濟合作。顯而易見,中國因素是香港新的比較優勢之一。特區政府有責任幫助工商專業界把握上述的各種商機,藉此為香港的長遠發展注入新的動力,從而推動香港經濟轉型。
「六大產業」須作論證調整
據報道,新的施政報告將以「六大產業」為重頭戲,作為未來政府施政的重點。「六大產業」是:檢測和驗證、醫療服務、創新科技、文化創意、環保、教育。「六大產業」作為本港未來經濟新增長點的提出,首見於年初金融海嘯發生後成立的經濟機遇委員會,也就是說,對六大產業的形成以至概念,對市民和業界來說都還比較新鮮,認識和準備均未見充分。據有關統計,這六大產業「它們現時的生產總值肯定很少,當中教育及醫療產業可能百分之一也沒有」。因此,必須加以論證,並進行調整,如可考慮把發展新製造業放在首位。
經驗和教訓值得記取。回歸之後,對於香港未來的發展,社會各界進行過諸多討論,提出了不少發展設想,單以「中心」來說,先後提出的就有:「產品發明中心」、「時裝設計中心」、「中醫中藥中心」、「資訊科技中心」、「電影製作中心」和「科技人才及服務中心」,等等。之後,第二屆特區政府在施政報告中,已沒有再提建立更多的「中心」,而是強調提升金融、物流、旅遊和工商業支援服務這四項支柱產業,這說明第二屆特區政府找準了香港的比較優勢,才突出了支柱產業。
扶助中小企業解決就業
據特區政府初步透露的訊息,包括政府明年將不會再「派糖」。市民大眾和業界都希望從新的施政報告中看到政府對推動經濟發展有甚麼「新招」,在當前內外環境變化下如何保住本港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不致失色,如何面對內地、特別是廣東珠三角的機遇為未來經濟的長遠發展找到新的增長點。須知,香港作為亞洲地區主要的金融業務管理中心,雖然匯聚了大量具有國際視野的專業精英,擁有世界一流的品牌產品,但在香港現有社會勞動力結構中佔百分之四十六的勞動人口只有中三(相當於初中)或以下文化程度。由於本港製造業已式微,基層的服務業職位又繼續移至內地,適合他們的許多職位不斷流失到工資更低的周邊地區。
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於8月19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部署促進中小企業發展。會議指出,中小企業是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促進中小企業發展,是保持國民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重要基礎,是關係民生和社會穩定的重大戰略任務。業界人士認為,香港作為一個相對獨立、完整的市場經濟體系,應包括金融、資訊、生產和流通;而一個負責任的政府亦應正視社會勞動力結構的現實,盡快解決高失業率問題,以避免社會矛盾加劇。否則,不僅會降低香港的比較優勢,亦會成為社會不安定的因素。因此,特區政府所實施的「穩金融、撐企業、保就業」的政策,依然不可鬆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