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因才
中國與澳大利亞的關係近來頗多曲折。力拓案和墨爾本電影展,一宗商業,一宗文化,兩樁事件本壓根兒排不上政治議程,卻都被浸染上濃厚的政治色彩,引發兩國民眾相互間口誅筆伐。對抗情緒逐漸升級,最終導致中方取消副外長何亞非的訪澳行程,而堪培拉也緊急召見駐華大使回國,予以回應。
2007年11月上台之初,會說一口流利中文的澳大利亞總理陸克文曾被視為一位可以徹底扭轉霍華德時代兩國低迷關係的知華親華派人士。去年4月來訪時,在中國更是颳起一陣陸氏旋風。可惜,短短一年多時間,兩國關係即迅速變臉,陷入新的尷尬處境。
中澳關係為何難以邁開大步?到底是什麼因素在阻礙兩國關係發展?在對抗情緒慢慢冷卻之後,兩國迫切需要進行反思。毫無疑問,在此輪非政治性事件政治化的過程中,筆者以為,澳方的對華思維尤其值得重新審視。
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陸克文上台以來,新政府對華姿態雖略有變化,但總體思維框架並未根本轉變。和前任相比,陸克文對華政策的確更趨積極主動,不過此種政策的主要目的,是期待經濟上能搭載中國龍舟,推動澳快速融入最具活力的東亞地區;政治上利用地理便利在中西間搭建橋樑,以提升堪培拉的外交活力和空間。但骨子裡,堪培拉對華戰略上的不信任依然維持,其竭力拉攏華盛頓以平衡北京日趨增長的政治軍事影響力的手法依然未變。不僅如此,試圖通過價值觀外交、操縱人權議題來影響中國政治,陸克文在這一點上和前任相比,並無二致。也正因為此,新政府的對華政策最終必然再次擱淺。
其實,中澳關係只是一個小小的視窗。從中可以窺見,在中國快速崛起、試圖融入西方主導的國際體系過程中,這些國家甜言蜜語、頻頻誇讚的「經濟優等生」,為何總是遭遇阻力,與西方世界衝突不斷?
很顯然,在全球經濟普遍陷入衰退、中國經濟依然高奏凱歌的背景下,西方國家整體的對華思維正陷入痛苦的二元分裂的抓狂狀態,一方面越來越急切希望抓住中國機遇,另一方面又無法拋棄疑慮、坦然接受東方巨龍昂首挺胸融入他們體系。
只要西方國家對華的戰略顧慮沒有消除,中國的經濟崛起就將一直被解讀為機遇和威脅的複雜混合體。由此,一種經濟上融入、政治上接觸、軍事上遏制的對華政策框架就會在西方世界盛行。融入是為了獲利,遏制是為了滿足心理上的安全感,而接觸不僅是實現上述兩種目的的合適手段,更是促使中國向自己希望方向轉變的有效途徑。
這種功利主義和機會主義的政策框架印證出西方國家的唯利是圖和自我中心,只要這種政策框架及其背後的思維不發生改變,中西間關係就難以取得根本突破,就會反覆被眼下的這種由邊緣性議題引發的低烈度衝突所困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