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小莊 資深評論員
在海峽兩岸,目前只有港、澳尚未修地方志(方志)。在世界眾多民族中,中華民族最為重視歷史的重訓鑒戒。世界上沒有無歷史的事物,也沒有無事物的歷史。人類社會與自然界一樣,作為一定而具體的歷史過程存在。現實問題往往包含着歷史問題,歷史問題又經常仍是現實問題。人們遇到現實問題也必然從歷史中尋求啟示和線索。因此,當嶺南大學於2007年2月14日情人節啟動香港地方志工程時,香港有12家中文報紙作了廣泛報道,有多家報紙還作了專題評述,說明香港中文媒體對本國歷史傳統的理解、對修志這一地方性大事的支持。
與一般史籍、史書不同,方志有三個特點:(一)地方性。方志按地方行政層域編修,中央政府會支持地方修志,但編修工作還是地方政府的責任。內地修志由地方政府組織編纂。內地現有12萬名專業和兼職修志人員,出版了五千多部、近100億字的志書,乃世界之最,對全國各地相互溝通了解起巨大作用。台灣是半官修,由各地方政府提供經費和便利,招標委託學者修志,只有香港是民間修志。(二)古今結合。修史強調過去,修前朝史是中國的文化傳統,而修志卻要古今並重,既說過去,亦講當今。香港通志的編修範圍就是從遠古至香港回歸前。(三)社會與自然並重。歷史講究人類社會生活之種種,但方志還講究自然狀況,門類較多。以香港通志而論,嶺南大學暫擬的篇目就有序言凡例總述、地理志、政治志、經濟志、社會志、文化志、人物志、大事記、專記、附錄十冊約1000萬言,堪稱鉅著,工程浩大。
修地方志的難度
從媒體報道和有關論文知道,香港地方志工程啟動並不容易。在回歸後不久,先由聯合集團李祖澤、港大建築系龍炳頤倡言,後由香港文化委員會向港府建議,再由嶺大陳坤耀、陳智思推動,中央有關機構和中聯辦也支持。2006年5月行政長官也表態樂見其成,嶺大才建立由各方面專家組成的籌備委員會召開有關的座談會,才正式開展有關項目。
然而,香港通志工程啟動後進度不快,原計劃籌款2.5億港元,6年完成。今時間已過近半,但香港通志一冊仍未出版。到2013年出齊十大冊,大概不可能了。究其原因恐怕不少,主要者有:
一、政府重視不足。修志通常採用官修的方法,台灣半官修也可以,但香港卻利用民間修志,難度很大,變數很多。史家著書立說,可以個人行事,但修史修志,如無政府大力支持引導,不大可能成功。據說澳門政府已撥6億澳門元來修澳門通志,錢可能是過多了,但卻可反襯香港政府的態度。
二、商界支持不足。香港富豪或超級富豪不少,民間修志,要靠商界贊助,香港富豪雖然長袖善舞,洞察市場,惜有史學修養、文化熱忱的似乎不太多。俗話說,「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糧草未行,兵馬難動。
三、攤子鋪得過大。香港通志,取南宋史家鄭樵《通志》之名,含十冊260餘個篇目,有集香港之書為一書之宏願。鄭樵自己說:「五十載總為一書。」但香港治學如鄭樵者無一人,因此要集2000名專家之力編寫,但他們之間如何協調、分工、總合,本身就是一大問題,何況香港也找不到這樣多的學者。漠視歷史的土壤恐怕生長不了眾多的史家之樹。
修志還有其他問題,但關鍵的仍然是題目提出的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