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香港投資基金公會行政總裁黃王慈明
——屢次失意人民幣商機 空擁近6萬億資產
本報記者 林淑儀、林德芬
特首曾蔭權「十.一」訪京後表示,曾與中央部委討論包括人民幣債券、人民幣結算等議題,有關討論成果將反映於施政報告內。金融界都期待有喜訊,但本港資產管理業一直是失落的一群。基金公司既未能分享本港人民幣業務試點的商機,更由於不允持有人民幣,故連在港發行的人民幣債券也欠「認可身份」去投資,令坐擁5.85萬億港元資產的本港許可基金望門興歎。業界期望,政府應爭取讓基金公司參與人民幣業務,將基金列入可持有人民幣的認可名單,讓退休金或強積金投資人債,以此深化本港人民幣市場,鞏固資產管理中心地位。
早前國家財政部來港發行60億元人民幣國債,為本港提供一個低投資風險兼有相對高息回報的投資佳品,中國國債孳息率普遍較美國國債高,對本地保守型投資的基金如債券基金確實具一定吸引力,但由於不在准許持有人民幣名單類別,無法兌換人民幣,也無法購買人債及國債。現時,本港只有三個類別的機構或人士可以持有人民幣:認可經營人民幣業務的機構(銀行)、市民及指定零售商戶。基金公司並不在上述名單內。
香港投資基金公會行政總裁黃王慈明接受本報訪問時表示,十分理解人民幣國際化牽涉內地政策層面,開放步伐應該循序漸進,當中牽涉國家政策,時間亦非業界所能掌控。惟她期望,本港開拓貿易層面的跨境人民幣貿易結算後,下一步或會到開放資本帳層面,希望屆時基金能受惠。
要解決技術上困難
黃王慈明強調,基金投資是屬長線,而非短暫炒賣,將基金列入可認購人民幣產品之機構名單之列,有助拓展及優化投資者群。她又建議,可讓退休基金及強積金等長線基金先行,突顯基金的穩定及長線角色,同時亦可減少中央對人民幣市場開放的戒心。
銀聯信託董事總經理及行政總裁劉嘉時指出,強積金無法涉足人民幣債券,主要因基金在投資人民幣債券上存在一定的技術問題。首先基金不像銀行般擁有人民幣存款,加上人民幣非自由兌換的貨幣,若投資人民幣債券,在技術上相當困難,而非強積金條例所限制。這需要內地及本港的監管當局相互合作,以進一步放寬人民幣業務。
望放寬人債投資規限
資深基金界人士雷賢達亦指,強積金無法投資人債最主要因為人民幣存款問題,故若內地能夠對本港強積金或公積金作出特別處理,放寬人民幣存款限制,或可使本港強積金涉足人債市場。
交通銀行(3328)附屬交通信託行政總裁李紹基指出,隨着人民幣持續升值,市場預期人民幣或會成為東南亞等地的外匯儲備,不少強積金供款人紛紛詢問該公司關於持有的基金能否投資人債,連該行的基金經理亦認為國債、人債都是非常穩健的投資工具。事實上,不論債券基金、保證基金,以及投資以均衡為主的人生階段基金,都希望涉足人民幣債券,因此希望監管機構放寬對人債或國債的投資規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