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 杜
與幾位新一代記者朋友茶敘,由內地軍人歌唱家陳思思到台灣拜祭鄧麗君墓,說到近日有內地輿論謂《建國大業》是一部反動電影,幾位記者妹妹便問及該片中頗多篇幅提及的一個爭取回北京參加開國大典的「鬍鬚佬」老人家是誰?為何片中顯得他頗為重要?筆者就個人僅有之歷史觀,回憶起此解放初期常被提及的名字,回答說:「哦,那人就是當年建國時期佔相當重要位置的『中國民主同盟』要人張瀾。」
當年國共內戰初期並非勢均力敵,國民黨有強大美援撐腰,共產黨必須團結四十年代抗日勝利後的各個民主黨派力量,才可與國民黨抗衡,所以在北京宣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際,要在建國後安定民心,留住工商業主要資本,必要有這些民主同盟人士亮相參與,才可力保全面,於是李濟深、宋慶齡、章伯鈞、儲安平、羅隆基等「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中國民主同盟」等人士要員,都一一北投,並在建國大典的天安門城樓上出現。
後來這些人士在建國六十年歲月中,因政見路線不同等問題,經歷了三反五反、反右、整風以至文革等一次又一次運動,上述這些有頭有臉人士漸次在建國大業歷史中相繼消失了,否則也是難敵歲月,漸漸老邁而逝。詎料今日電影忠於史實,這些歷史性人物一個個重現,中年以上觀眾,自然重喚回憶,後生一輩,也會有求知慾的追尋問起,一部全國大賣座的電影,出乎意外地「翻舊帳」,難怪有人說這是反動電影了。
一九四九年十月中,中共立國後才到廣州解放,該年筆者讀小學五年級,及至一九五九年由中學至大學,吸收知識日多,也經歷了各階段運動,那些羅隆基、章伯鈞等被批判為大右派的事件,至今頗有些印象,如今在影片中一一見他們有名有姓有影像的重現,才知「哦,這些都是建國時的重要人物」,思前想後,不無感慨。不過,片中亦有林彪等多個被列反黨之人,相繼佔一篇幅,便令人感到國家歷史,便是如此一頁頁翻動的大步演進,歷史,是不斷革命論,時代也不斷改革,更何況是時代中之人?如此思考,便一切釋然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