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斯路 資深評論員
不管是善意還是惡意,國際輿論都視中國為這次全球「減碳戰」一方的領軍人。大家都留意《紐約時報》報道的一個細節:中美會談開始之前,美國白宮方面的工作人員大吃一驚。因為,溫家寶正在與巴西、印度、南非領導人在舉行會談。奧巴馬接到相關報告後,直接闖進了會場。可能是因為奧巴馬的「失禮」受到刺激,中國國家環境保護總局局長解振華在談判過程中甚至用手指荈齯痚辰等X了一些過激的言論。但是,溫家寶指示翻譯人員不要翻譯「過激言論」,並親自出面就協議內容進行協調,最終才好不容易達成妥協。
中國「減碳戰」上不再「韜光養晦」
德新社就這種會議情景評價說:「由此可以看到一種新的世界秩序,即美國和中國指揮合唱團,新、舊強國主要演唱獨唱部分,而其餘國家則演唱副歌部分。」
筆者則從外交策略上留意到,這回中國該當頭時就當頭,不「韜光養晦」了。
在毛澤東時代,中國是第三世界的旗手。那時,毛澤東奉行三個世界的理論,中國屬於第三世界,也高舉「反帝反霸」的旗幟,為第三世界謀利益,也因此北京獲得非洲等多數國家的支持,重返聯合國,坐回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位置。鄧小平推行改革開放後,提出了「韜光養晦」、「絕不當頭」的策略方針。事實上,三十年來中國在國際事務上基本採取低調政策,很少自己提出重大提案,對於其他大國的議案也謹慎使用否決權,即使不同意也多數是棄權。所以,這回中國帶領發展中國家打這場減排大戰,不但令各國注視戰績,也注視中國在世界舞台表演的策略變化。
在大會上,北京代表三度拍案而起斥責「丹麥草案」,中方首席談判代表蘇偉對大會主席、丹麥首相拉斯穆森直言:首先,談判必須堅持程序公正、透明,丹麥作為主辦方不能試圖通過改變程序實現自己某些令人懷疑的目的。其次,任何提議都不能違背《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的「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第三,必須由全球所有的國家來決定,而不能由小部分國家來決定。
北京還指出,《京都議定書》規定,發達國家應在一九九○年的基礎上集體減排百分之五點二,但實際上,絕大多數發達國家的排放不降反增,有的增幅甚至高達百分之三十以上。同時,在技術轉讓問題上,發達國家總是以「專利保護」推搪。
據理力爭 保障自身利益
北京反對發達國家「平均攤分」原則,堅持「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發達國家率先大量減排並向發展中國家提供資金和技術支援,發展中國家則根據本國國情盡可能減緩溫室氣體排放。中國的主張符合多數國家利益,因而得到廣泛支持,在最終達成的不具法律約束力的《哥本哈根協議》上得到表述。
平實而看,中國這回不出頭也不行了,否則傷害自身重大利益。中國固然整體GDP躍居世界前列,但人均則還在低水平。而最為重要的是,中國正處於工業化、城鎮化的關鍵階段,但是,能源結構以煤為主,與以石油和核電為主的發達國家相比,減排有「特殊困難」。北京已承諾的二○二○年比二○○五年下降百分之四十到四十五,要真正做到其實非常困難。所以,中國強調自主減排,不與任何國家的減排目標掛u,也不允外部入內監督。
不過,與過去的「反帝反霸」不一樣,北京這回當頭並非與西方世界對抗,而是據理力爭,靈活游說,求同存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