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楷雕作品
■戴永夏
二○○七年十二月三十日上午,日本首相福田康夫偕夫人來到孔子的家鄉曲阜遊覽,得到當地政府贈送的兩件珍貴禮物:一尊楷木雕刻的孔子像和一柄楷木如意。當聽說這兩件禮品均為「曲阜三寶」之一的楷雕,而且楷木只生長在孔林時,福田首相和夫人連聲道謝,對這兩件禮品非常珍愛。
所謂楷雕,即用楷木雕刻的工藝品,它與碑帖、尼山硯並稱為「曲阜三寶」(楷杖、如意、蓍草為曲阜古「三寶」)。楷雕的材料是孔林中獨有的楷木。相傳最早的楷樹是孔子的弟子子貢奔喪時,從他經商的海南帶回孔林栽植的,至今已有二千四百多年的歷史。由於它生在孔子塚上,「其乾枝疏而不屈」,與生於河南山原縣周公墓前的模樹同具異質,因此而成「楷模」之典。
傳說子貢為報師恩,用楷木雕刻了其師孔子、師母亓官氏兩尊圓雕坐像。坐像高約四十厘米,刀法古樸,人物造型端莊肅穆。時至今日,雕像的木質雖因年深日久而腐蝕,但刀痕仍存。據記載,北宋末年,女真族南侵,康王趙構渡江建立了南宋政權。建炎二年(一一二八年),第四十八代衍聖公孔端友帶子貢所雕的楷木像去揚州陪祀。後孔氏定居浙江衢州,另立孔府,此二尊楷雕坐像也一直流落在南方。新中國成立後,才取回曲阜珍藏。
子貢栽下的那棵楷樹,後來長成了巨株,清康熙年間遭雷火焚燒。人們將這棵樹的枯乾形象刻在石碑上,碑名「子貢手植楷」;又建碑亭保護殘留的樹根,亭名「楷亭」。這碑與碑亭至今仍在,而這棵楷樹的後代,也一直綿延不絕。如今孔林中仍有許多宋代的楷樹,巍然挺立,高聳入雲。清代著名劇作家、孔子後裔孔尚任曾向康熙皇帝介紹說:「楷木可以為杖,又可為棋,其萌可為蔬,又可為茶,其癭可為瓢」,「其子搾油,可為膏燭」。可見楷樹渾身是寶,用途多多。
曲阜楷雕歷史悠久,技藝精湛。據載它始於西漢初年,至清代工藝漸臻完美,形成特有的藝術風格。一九一一年,曲阜的楷雕作品「群仙祝壽」、「百子如意」曾在巴黎博覽會上獲得金牌。建國後,楷雕藝人逐步組織起來,實現集體化生產,創造了一批優秀作品。這些作品曾在上海、北京及國外展出,獲得過各種獎勵。一九七九年,楷雕工藝品「仕女」、「羅漢」、「如意」等走上廣交會,並打入國際市場,產品遠銷歐、美、東南亞及日本等二十多個國家和地區 。
曲阜楷雕的傳統產品是楷木手杖和如意。因楷木木質堅實而柔韌,有直性無橫絲,不暴折,木紋直,色成金黃,折枝為杖,天然屈曲,狀似龍蛇,稍加雕琢,就成古雅耐用的手杖。用它刻製如意,玲瓏剔透,花紋如絲而不斷。
楷雕手杖和如意歷來是孔府向皇帝進貢的貢品。光緒十七年(一八九一年),山東巡撫張曜給慈禧太后的壽禮就是曲阜楷雕的一根壽杖和二柄如意。壽杖刻有百龍戲珠,玲瓏細巧;如意刻八仙慶壽,群仙神態各異,栩栩如生,被西太后稱為「絕技」。
關於楷雕如意的起源,當地流傳着一個有趣的傳說:
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間(一○○八年—一○一六年),孔子第四十五代孫孔道輔在寧州(今屬雲南)做推官。一天,在寧州天慶寺的真武殿上,一條大蟒蛇靠在供案上昂首吐舌,一點都不怕人。人們視之為神,紛紛前來朝拜,因此影響了正常秩序。孔道輔不信神,只見他走進寺中,一笏板將蟒蛇打死。消息傳到皇帝那裡,宋真宗為表彰孔道輔為民除害的精神,便把他的笏板封為「擊蛇笏」。這樣一來,上朝不能用這個笏板了,孔道輔便將從家鄉帶來的楷木枝做成笏板。這楷枝彎曲的形狀很好看,當時被稱作「天然如意」。後來被紛紛倣傚,愈做愈好看,慢慢地就變成後來的「楷雕如意」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