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李廣
龔敏迪
《侯鯖錄》載:「李廣兄弟射於宜人之北,見臥虎焉,射之,一矢即斃,斷其虎頭為枕,示服猛也。又云:鑄銅像其形,為溲器,謂之虎子,示厭辱之。」這個「虎子」,到了唐朝因為李淵的祖父叫李虎,為了避諱,就稱作「馬子」了。然而勇猛的李廣,卻無奈地在霸陵尉那裡受辱了。雖然當時實行宵禁制度,但就從李廣的隨從通報說是「故李將軍」來看,這種宵禁也不是十分嚴厲的,不然他也不會去碰那個釘子。然而值班的霸陵尉喝醉了,他的小人本性,促使他對這個權勢圈子以外的人,採取狗眼看人低的態度。這時他如果真堅持原則,做個解釋也就行了,或者可以請示一下上級。但他不僅拿他「故將軍」的「故」字來挖苦他,而且看來以後酒醒了,一直到李廣當上右北平太守,他也沒個歉意的表示。所以被李廣藉故弄來殺了!這應該是李廣一生中除了射虎以外的另一件快事了。
李廣家世代為將,在漢文帝時他就在與匈奴的蕭關之戰中嶄露頭角,漢文帝對他的評價是:「惜乎!子不遇時,如令子當高帝時,萬戶侯豈足道哉!」漢景帝時,在平定七國之亂中,他也立下大功,梁王還授予了他將軍印。但由於漢景帝和梁王的矛盾,對他就「賞不行」,白幹了!以後漢武帝時與匈奴大戰,雖然「匈奴畏李廣」,但漢武帝似乎更願意和自家人一起玩遊戲,自從他寵倖了衛子夫,她的同母弟衛青、外甥霍去病就成了最重要的軍事統帥。這就注定了李廣難以展示自己的軍事才能。儘管他治軍很人性化,甚至遇到困難時,「士卒不盡飲,廣不近水;士卒不盡食,廣不嘗食」,所以士卒不僅多樂從,而且「咸樂為之死」;他的勇敢善戰就更不用說了。但是漢武帝不願意給他機會,他的同族弟李蔡雖然「為人在下中,名聲出廣下甚遠」,也因為戰功被封為了安樂侯,就是原來李廣的部下「軍吏及士卒」也封侯了。但直到最後一次有機會與單于接戰的機會,衛青還「陰受上誡,以為廣老而數奇。」而把他的前將軍換給了「新失侯」的公孫敖,致使沒有準備作後援的他和右將軍一起在倉促中迷了路。衛青還要追究他的責任!六十多歲的李廣終於因為不願再受辱於刀筆之吏,而引刀自剄而死了!
打開歷史的棺材蓋,總有新的發現,讀《李將軍列傳》,不僅讓人對李廣死後「廣軍士大夫一軍皆哭,百姓聞之,知與不知,無老壯皆為垂涕。」的描寫大為感歎;而且讀到李廣的兒子李敢,日後也立了軍功,但想起父親的不公平遭遇,就發恨擊傷了衛青,衛青雖然沒敢說什麼,但他的外甥霍去病卻在一次一起陪漢武帝打獵時,找機會射殺了李敢,漢武帝還幫霍去病對外宣稱說,李敢是被鹿觸殺的。讀到這裡也不禁令人唏噓氣短。
所以辛棄疾說:「莫射南山虎,直覓富平侯。」有沒有射虎的能耐又有什麼關係呢?能不能得到展示自己才能的機會,自己能夠掌握的決定權,其實只有很少一部分。王勃也曾無限感慨地歎息:「嗟乎!時運不齊,命途多舛,馮唐易老,李廣難封。」面對這樣的遭際,正是人生幾何,有了幾何又如何?無可奈何,可以奈何又為何?於是,我想:他一生中的憤慨,大概只好對「虎子」發洩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