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永夏
每逢新春佳節,花城廣州、香港都要舉辦規模盛大的年宵花市。花市上各種鮮花爭奇鬥艷,萬紫千紅,使這南國大都會成了名副其實的花的海洋,美的天堂。在這花海之中,有產自本地的名貴花卉,也有來自外地的「遠方來客」。其中來自數千里之外的山東菏澤牡丹,就頗受人們青睞。
牡丹向被視作「國色天香」、「萬花之王」,是富貴、吉祥、繁榮、昌盛的象徵。許多廣州、香港人都喜歡春節時買盆牡丹擺在家中,取其「花開富貴,春滿人間」之意,為新春佳節增添吉慶、歡樂氣氛。為了滿足人們的這一需要,遠在三四百年前的清代,山東菏澤的花農就開始把牡丹運往廣州催花出售,當地人把這稱作「下廣」。
銷量第一數廣州
牡丹是生長在我國北方的名貴花卉,其種植區域十分有限,過去全國除山東菏澤、河南洛陽外,鮮有大面積種植者。因此,菏澤不但是聞名中外的牡丹觀賞勝地,也是最大規模的牡丹輸出基地。在清代,菏澤牡丹就曾作為貢品進京,同時還大量銷往外地,其中主要是銷往廣州。這不但因廣州人喜愛牡丹,更因牡丹在廣州能獲得「第二青春」:在北方,牡丹開花的時間是谷雨前後,在天寒地凍的冬天是不會開花的。而廣州的冬天像北方的春天一般溫暖,所以牡丹來到這裡便會提前開放。正是牡丹的這一特點,便促進了它在廣州的熱銷。據清光緒十年(1884)的《菏澤縣志》上記載:「牡丹芍藥各百餘種,土人植之,南浮閩粵,北走京師。至則厚值以歸,故每歲輒一往。」《趙樓牡丹花譜》一書中也說:「推銷最多的一年,別處無人統計,僅廣州一地就運銷八萬多株……」解放後,隨着牡丹種植的進一步發展,牡丹的外銷量進一步增加,每年銷往廣州的牡丹增加到10萬株以上,仍居全國之冠。
飄洋過海艱辛路
牡丹能給人們帶來快樂,然而把它運到廣州卻要歷經千辛萬苦。
過去菏澤花農將牡丹運到廣州,一般是在霜降以後動身,一路上少則一個月,多時50多天,大約農曆十月底到廣州。臨行前,他們先將帶着「土托子」(根部老土)的牡丹每60株打成一包(約100公斤重),多則1000包,少則500包,裝在紅車(獨輪車)車上待運。然後所有「下廣」人員及其家屬都要參加祭花神儀式:設供品於園中最老的牡丹前,將紅綢子掛在牡丹枝上,參祭者長時間地跪拜祈禱,祈求花神保佑「花開適時,人財兩旺」。正式啟行時,按當地嫁女「西進東出」的習俗,花車必須從街東口出村上路。
菏澤到廣州,遠隔萬水千山,距離四千多里,花農把牡丹運到廣州,實在不易。他們最早多走水路,即乘船沿黃河東下入海口,再經渤海、東海、南海,到廣州登陸。後來水陸兼行,主要有兩條路線:一是用紅車把牡丹運到千里外的龍口裝船,經海路到廣州;另一條是先把牡丹運到三四百里路外的濟寧,再從運河裝船到浙江錢塘,然後再轉輪船飄洋過海到廣州。後來有了火車,有的就乘船沿黃河至濟南濼口,再從濟南乘火車至上海,由上海轉乘輪船到廣州。不管陸上水上,都是千難萬險,困難重重,有的尚未到達就活活累死在路上……
牡丹運到廣州後,在正常情況下,栽下七天,鱗芽便開始膨大,頂端綻裂顯露紅絲。再過七天,頂端開裂顯蕾。再過半月,花蕾離莖。再過25—30天花開。花開正當春節,在廣州傳統的花市上,牡丹最為名貴。
幾家歡樂幾家愁
運到廣州的牡丹,如果花開適時,正逢春節,花農們就能賣個好價錢,發一筆牡丹財。賣完了花,他們再遍遊一下廣州城,給全家人買上吃穿用的禮物,便凱旋而歸,大約在正月十五前後回到家中。這時全家喜氣洋洋,燃放鞭炮,設宴慶賀,並再次祭祀花神,答謝花神保佑。還有的人家請來戲班唱幾天大戲,跟親友同歡。
如果遇上天氣不好,到春節牡丹開不了花,「下廣」的花農就慘了,不但要虧本,為此傾家蕩產者也不鮮見。有的沒錢回家,就在廣州街頭流浪;還有的貧病交加,客死他鄉。當地流傳着這樣一首歌謠:「推車挑擔賣牡丹,餬口換取血汗錢;上路難料生與死,出門不知何日還;都說牡丹主富貴,花農卻似苦黃連。」從中可看出當年花農生活的艱辛。
解放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菏澤牡丹的種植有了很大發展,牡丹運往廣州等地也更加方便了,不但有汽車、火車可直接到達,一些花農還坐上了飛機,用上了電腦,牡丹運往廣州只需幾個小時。花農的牡丹生意愈做愈紅火,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