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佑銘 全國政協文史和學習委員會副主任
2008年國民黨重新執政後,兩岸關係尤其是經貿交流迅速改善,令人鼓舞。不過,還需清醒地看到,經貿交往更多地注重經濟利益,難免會缺乏信任感。實際上,兩岸交流最重要的基礎還是相互信任。兩岸之間最寶貴的東西,是我們有同文同種的中華文化作為基礎,兩岸的文化交流就是建立兩岸相互信任的最重要基礎。
綜觀人類發展的文明史,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中的埃及,雖然歷史比中國早一些,但先後被波斯、羅馬、阿拉伯帝國所征服,其文化也被阿拉伯文化所代替;古代印度,其民族歷史的文字記載早已喪失殆盡;古巴比倫,作為一個國家的名稱早已在歷史上消失,其文化也被中斷。人類文明的四大發源地,唯獨中華民族的歷史和文化發展綿延不絕,經久不衰,熠熠生輝,薪火相傳,光照後世,至今仍然屹立於世界的東方,始終保持着旺盛的延續力。由於長期處於隔離狀態,兩岸的政治制度、文化觀念、意識形態領域均存在着巨大的差異,導致了兩岸人民在生活方式、文化制度、政治觀念等方面都有着隔閡。中華文化具有巨大的親和力、凝聚力和統合力,它可以超越地域、階級、種族、時代的界限,使存在差異的雙方達成統一。全國政協主席賈慶林去年7月在第五屆兩岸經貿文化論壇上發表演講時強調,中華文化認同是中華民族認同的精神基石,需大力加強兩岸文化教育交流,建設兩岸同胞共同精神家園。如何落實賈主席有關加強文化交流的要求,值得高度重視。經貿與文化是鏈接兩岸的兩大橋樑,缺一不可,現在是時候加快搭建並拓寬兩岸文化交流的橋樑和渠道。
為此,本人特提出以下六點建議:一是加強兩岸書法交流;二是加強兩岸影視文化交流;三是加強兩岸宗教文化交流;四是兩岸交流的重點應定位在青少年;五是要充分利用互聯網形式加強兩岸文化交流;六是加強港台文化交流。
第一,加強兩岸書法交流。
書法是漢字的書寫藝術,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承載着中華文化的深厚內蘊,與中華民族的內在生命精神血脈相連,融為一體,是中華民族團結融合的精神紐帶。幾千年來,中華民族文化源遠流長,薪火相傳,書法的代代承接起了關鍵的作用。台灣文化的根是中華文化,台灣社會仍保持着深厚的中華民族文化傳統。我們應該通過舉辦兩岸書法家的雅集及書法展出推廣活動,既邀請台灣書法家赴大陸交流,更要組織大陸及港澳的書法家赴台展覽,以加強兩岸書法藝術的創作和交流。這對弘揚中華文化,密切兩岸聯繫,增進同胞感情,強化民族認知有着深遠的意義。
第二,加強兩岸影視文化交流。
台灣民眾對祖國大陸有關傳統文化題材的影視劇特別喜愛。二十世紀90年代以來,兩岸影視文化交流在兩岸文化交流活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據不完全統計,在台灣播出大陸影視劇的電視台有10多家,他們所播出的大陸影視劇,大多是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作品,如《宰相劉羅鍋》、《雍正王朝》、《康熙大帝》、《三國演義》、《紅樓夢》、《水滸》、《大宅門》等,皆深受台灣觀眾的喜愛,收視率很高。因此,我們應該多挖掘在兩岸有共同基礎的題材,尤其是體現愛國、促進祖國統一的題材,製作成影視劇,在兩岸播放,增進兩岸同胞的溝通和理解。這比我們生硬的說教具有更大的作用,同時也能吸引更多的台灣同胞觀看節目,了解更多有關大陸的狀況,促進對祖國大陸的認同。
第三,加強兩岸宗教文化交流。
台灣信教群眾多,尤其以佛教最為流行。加強兩岸宗教文化交流,首先要加強佛教文化交流。台灣佛教是祖國大陸佛教在台灣的傳播和發展,兩岸佛教一脈相承,同出一門,至今台灣佛教界的許多高僧乃是祖國大陸赴台高僧的傳人。佛教文化交流不僅可以加深兩岸佛教界的了解與合作,而且能夠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
同時,還要加強媽祖信仰文化的交流。媽祖文化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已傳播了一千多年。台灣是媽祖文化傳播最廣、影響最深的地區之一,這種民俗文化對於維繫海峽兩岸民眾深層情感,增強對祖國的認同,推進兩岸和平統一,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四,兩岸交流的重點應定位在青少年。
我們在顧及兩岸文化交流全面性的同時,應該將重點放在台灣青少年身上。台灣社會的老一輩,甚至中年一代,中華傳統文化意識較濃。他們既認為自己是台灣人,也認同自己是中國人,是中國的台灣人。然而,在李登輝執政以來,「台獨」意識泛濫,對中華文化形成了很大的衝擊,致使當今台灣一些青少年淡漠了中華文化意識,認為台灣文化是台灣文化,大陸文化是大陸文化,二者沒有什麼關聯,或關聯不緊。這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是很不利的。青少年是國家的未來,誰掌握了他們,誰就掌握了未來。長遠而言,能否加強對台灣青少年的中華文化教育,能否增強中華文化對他們的凝聚力,是能否實現兩岸統一的關鍵。因此,我們必須高度重視對台灣青少年的文化交流。
第五,要充分利用互聯網形式加強兩岸文化交流。
當今科學技術突飛猛進,互聯網的廣泛使用讓交流無邊界。資料顯示,截至2008年1月底,在台灣2300萬人口中,有1500萬人接觸網絡,其中,又有90%是35歲以下的年輕人。我們應該充分利用網絡手段,使兩岸的文化交流跨越空間上的障礙,推進兩岸和平統一的進程。
具體來說,一是積極建立具有簡體字和繁體字兩個版本的網站,便於台灣的上網者瀏覽,同時支持繁體字的使用,便於上網者在網上留言、交流。
二是建立介紹、宣傳中華五千年優秀傳統文化的網站,展現中華文化的魅力,讓更多的台灣民眾,尤其青少年,更好地了解祖國大陸。
三是建立關於兩岸各項文化交流的專題論壇,創造兩岸同胞互相交流的機會,為兩岸的文化交流獻計獻策,共同關注兩岸文化交流的發展動態,攜手促進兩岸的文化交流。
第六,加強港台文化交流。
無論是歷史淵源、文化背景、社會制度還是現實聯繫方面,香港與台灣的文化交流合作,都較內地省市有更多的優勢和更大的空間。然而,港台文化交流不盡人意,亟待全面加強。香港文化發展的突出特點,是在保持了中華文化基因的同時,又大量吸收西方文化元素,體現出中西合璧的特色。這對於台灣年輕一代有較大的吸引力。香港與台灣進行文化交流,有自己的優勢和特點。現在的問題,是香港過於被動,港台文化交流基本上還限於「一邀一回應」的狀態。台灣在香港舉辦過由多個知名台灣藝術團體到香港表演的「台灣月」,香港卻沒有在台灣舉辦過類似的活動。顯然,香港在推進與台灣的文化交流方面,應有更強烈的主動性,應當站在主動進取的一方,主動出擊,策劃舉辦各種形式的文化交流活動,真正擔起推進港台文化交流的大旗,為增進兩岸了解和信任、促進祖國和平統一多出一分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