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斯路 資深評論員
台灣能靠選舉吃飯嗎?相信,所有台灣人的答案是否定的,但是,所有台灣人,從上到下,二千三百萬台灣人還是熱衷這個遊戲。悲哉。
台灣補選立委,國民黨陣營又遭慘敗,原本是藍營地頭的也輸了。為什麼輸,見仁見智,筆者認為,歸根結底是輸在馬英九身上。不過,筆者更想說的是,台灣更是輸家,馬英九的危機在延續,更危險的是,台灣的危機在深化。
國民黨敗因為何?
台灣「二二七」立委補選國民黨搞成「四連敗」,《聯合報》選後最新調查顯示,馬英九聲望下滑至只有二成九,是去年八八水災後的最低點。馬英九的滿意度,在上次失利的縣市長選後,還有三成三,而這次又降到去年八八水災後的二成九,不滿意比率則維持在五成左右。相信,這對酷愛自身形象的馬英九來說,又是一個致命的打擊。始終,八八水災是天災人禍,還有「情有可原」的地方,而且馬英九也表示還要給他機會,但是,時間好像並不鍾愛小馬哥。
交叉分析發現,泛藍支持者對國民黨在這次選舉中的表現多表失望。藍營支持者中,五成認為國民黨選得比預期差,認為國民黨敗選者則接近七成。與馬英九成對照的是,民進黨主席蔡英文表現好評則再創新高,滿意度上升到四成六。不滿意比率則從二成四降為二成;即便是泛藍支持者,也有三成六滿意蔡英文的表現,三成六不滿意,正負評價相當。也就是說,就算在藍營,馬英九的民望也差過蔡英文,真是情何以堪?
這次補選,對馬英九打擊最大的是,桃園和新竹的兩個本來是「藍大綠小」的鐵票區一一失守。輿論的共識是,出戰桃園的陳學聖非常優秀;新竹的鄭永堂,也還是適合人選,他們兩人失敗皆非戰之罪,壞的全是「內部有鬼」。由於內部分裂,在桃園有兩個原來藍營人「脫黨參選」,分薄了票源,從得票結果看,只要加上其中一人的票,國民黨推的陳學聖都能贏。
過去台灣的選舉經驗證明,凡是藍營分裂,就會給只有三成多基本盤的民進黨鑽空子。那麼。為什麼馬英九推出的「金小刀」金溥聰就不能整合好?這次補選,雖然國民黨由秘書長金溥聰出頭,黨主席馬英九退居二線,但顯然整合不成其實責任在馬英九,馬英九的「光芒」對於鼓勵黨內人士以大局為重,不起作用。也有人說,這次馬金堅持改革,不向地方派系低頭,這是正確的。但是,國民黨的地方派系,半世紀來已形成盤根錯節的強大勢力,謀略權鬥者如李登輝、陳水扁都想囊中取物,但皆吃過虧。馬英九想改革,不是靠理念即可奏效。目前的事實顯示,馬英九既不是好「總統」,也並非國民黨強有力的領導者,國民黨其實是一盤散沙。這正是馬英九危機之根。
選舉太多太密 撕裂台灣社會
其實,退一步想,馬英九輸了又如何?國民黨只執政一屆又把政權交回民進黨,又會怎樣?從理論上看,民主政治是進步的,領導人不行,選民就會用選票選更好的出來。不過,放回到台灣的具體環境就會發現,選舉不是使台灣更加正義、更加和諧,相反是更加權謀、更加惡鬥。台灣社會原來撕裂的藍綠兩大陣營,沒有因為民主選舉而相互接納和融合,相反對立對抗是一代一代地傳下去。一個社會分裂為具有強烈利益衝突的兩個族群,這個社會能夠進步嗎?
在局外看台灣,更感到悲哀的是,台灣的選舉太多太密,內耗大,台灣人包括馬英九以及台灣所有精英的資源和精力都放在選舉上了。民主政治不是令社會更健康而是相反。本來,馬英九上台應該集中精力提高台灣的競爭力,使台灣盡快從金融海嘯重挫出口的困局中走出來。但是,首先反對黨阻撓他推行振興經濟的措施,民進黨也很清楚,民眾對馬英九政府的怨言就是他們的選票,就是他們重新執政的基礎。其次,接二連三的選舉,使馬英九的精力陷於打選戰之中,也無暇去為台灣做實實在在的事情。馬英九非常清楚蔣經國十大建設對台灣的推動作用,可是他能有自己的「十大建設」嗎?
如果,馬英九有魄力,根本就不去過問這些小小的立委補選,集中在經濟民生中做可令台灣人感動的事情,才是領袖之道,實際上也可能增加選票。可惜,馬英九還是跳不出台灣選舉政治的困局。看來,為了「五都勝選」,為了2012連任成功,正人君子馬英九可能最終要玩權謀。結果,可能馬英九還是會連任,但台灣不是向上,而是繼續沉淪。
這種悲劇,其實不是馬英九個人的悲劇,而是台灣政治生態的悲劇。要改變台灣現在的政治生態可能需要另一場「寧靜的革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