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歲月神偷》
文:古 雲
筆者已經五十多歲了,看完了《歲月神偷》,感慨萬千。那一條中環的永利街,仍然存在。但是,經歷過歲月的洗禮,原來樸實的民風,相濡以沫的民情,已經往事如煙。
香港實在太少這一類電影了。在商業掛帥之下,追求高節奏,時尚潮流,所以抄襲外國的電影橋段、粗製濫造也可以賣個滿堂紅。反映歲月流逝留下來的社區文化沉澱的電影,需要細膩的刻劃和描寫,需要心態平靜、關懷弱勢的社會倫理心態的觀眾,是否可以成為電影主流?外國的電影評選,讓這一類充滿積極向上、樂天知命精神和人情味的電影得到肯定,但是香港的電影獎項,會不會頒發給這一類電影?
「歲月神偷」偷去香港什麼東西?這是一個非常令人揪心的問題。在上一世紀的六十年代,我們香港人相當淳樸、老實、互相關懷、不怕困難、努力拚搏、樂天知命,但是今天香港已經進入了金融社會,金融社會又以美國的金融產品作為主導,美國投資銀行家的急功近利、貪婪、野心勃勃、冷酷無情已經使得香港純樸的社會風氣蕩然無存。
電影再現半個世紀之前的風情,如在昨日,但令人不勝唏噓嘆息。故事的主人翁是一個鞋匠的家庭,他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過着非常簡單的生活,一條街道的居民,來自中國四面八方,帶着中國農村傳統的習俗和人情,互相關愛,互相幫助,人情味很濃厚。雖然生活困難,英國的警官不斷勒索收片,但是能夠搵到兩餐,鞋匠仍然撐下去,直到兒子患癌症,兄弟二人千方百計籌款,送兒子到內地醫病,他們仍然充滿樂觀的精神。中秋節的月餅,生動地勾畫出當年香港居民低下的生活水平,一個人能夠吃到半個月餅,已經是最大的滿足,一條街道,有一個電話,鄰居可以輪流享用,所謂「借電話」,相當容易。但是今天,電話更加普及了,連小孩子也會有手機,借電話卻相當困難。飲食店有電話,不會輕易借給你。有一些飲食店,設立了自動角子收費電話。有一些飲食店,更加惡形惡相,在玻璃門上貼上警告的字眼:「本店廁所,絕不借用」。香港已經沒有人情味,更不會解人之急,助人為樂。香港的飲食店做了不少外地遊客生意,但對遊客卻是一副冰冷的面孔。
近年來,有人高舉着保育的旗號,反對這樣反對那樣。他們有沒有考慮過,香港失去的是最寶貴的核心價值和社區文化,失去了我們的精神道德支柱。這不是保留一件文物或一間建築物就可以解決的問題。多年來,我們的政府是神偷的幫兇,我們什麼產業都丟掉了,而且毫不惋惜。有一位批准香港中電公司大建電站、造成了巨大浪費、然後大加電費的達官貴人公開指出,我們絕對不會挽留落後的製造工業,就由它們搬走吧,我們是小政府。當她退休之後,搖身一變,成為了「香港的良心」。如果有良心,她怎會砸掉八十萬香港製造業工人的飯碗?結果今天我們只有獨沽一味,金融業掛帥,吃完了雷曼債券的大虧,又繼續炒樓炒股票。
香港也再沒有中國歷史課,那些發生在中國的陳年往事,那些淳樸的民風,已經不需要通過教育的手段傳給下一代,一切都隨風而逝了。社會的核心價值,需要在課堂教育,也需要文化藝術作品進行提倡。《歲月神偷》這齣電影,如果教師提倡去觀看,然後作為通識教育的題材,相信可以幫助年青一代喚起對於父母一代人的生活的懷念,對於中國人社會道德的尊敬和追思。筆者希望那些作為父母官的人,去看一下這一齣電影,思考一下,自己在保留社區文化、發揚中國傳統文明方面可以扮演一些什麼角色,自己丟失了一些什麼?我們有夢想,有值得珍惜的價值觀念,我們的社會才可以凝聚起來,迎着困難,戰勝各種挑戰。相信不少觀眾,會同意我的意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