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建波 資深評論員
2010年4月25日,世界銀行總部在華盛頓召開會議,重新配置國際金融權利版圖。有關成員國家(共186個成員國)的股權與投票表決權得到與經濟規模對等的相應調整,國際話語權也得以進一步提升。其中:中國的投票表決權由過去的2.77%,適度調升為4.42%。而排名卻由第六位,大幅躍升到第三位,超越德國,僅次於美國和日本。這是中國近年經濟高速發展,及對世界經濟積極貢獻的合理表達,也是新興經濟體快速崛起的重要標誌。
世銀調升中國的投票表決權是大勢所趨
中國經濟近30多年來一直保持平穩和快速增長(年均GDP增幅達到9.2%),經濟總量規模也日益提升,成為全球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引擎。2007年,中國GDP跨越3.3萬億美元大關,成功超越德國,首次躋身世界經濟第三強(1美國、2日本),並穩守至今。2009年中國GDP亦迅速擺脫全球金融海嘯的羈絆,成功保8(實現8.7%增長),總量突破4.91萬億美元。2010年中國經濟預計將實現9.5%的增長,並可望首次超越日本,躋身世界第二。因此,世界銀行調升中國的股權結構與投票表決權,是順應改革的大勢所趨,是歷史發展的必然,更是新興經濟體與發達工業國之間長期博弈較量的結果。
世界銀行前身為國際復興開發銀行,其與IMF(國基會)均為1944年7月佈雷登森林體系(BRETTON WOODS SYSTEM)的主要構成。世界銀行最初由美英掛帥。60年代後日、德崛起,逐步取代英國地位,而成為世界銀行的第二和第三大股東。2005年中國河北香河縣舉行的G20集團財長會議發表了《二十國集團關於佈雷登森林機構改革的聯合聲明》,首次提出改革權利結構要求。中國也一再呼籲「提升發展中國家的話語權」,巴西、俄羅斯、中國和印度等金磚四國(BRICS)積極響應。2008年9月美國引爆全球金融海嘯,重創世界經濟與金融體系,亦引發了華爾街金融監管改革、世界銀行改革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改革的迫切壓力與熱烈爭議。新興經濟體與美國為首的發達工業國之間的權利博弈也隨之展開。中國央行行長周小川曾及時提出重建IMF「特別提款權」功能與加強國際金融監管的建議。美國新總統奧巴馬上任後也致力於積極推動華爾街金融監管體系的改革,意圖重構美國經濟、金融老大的強勢地位。因此,國際金融、貨幣結構的調整,是隨經濟形勢發展變化的必然改革。
新興經濟體在IMF爭取更大話語權備受關注
此次,世界銀行權力重構的主要特點是:股權與表決權的分配與經濟規模總量對等,發展中國家投票權得到大幅提升,其全部投票權增至超過47%。其中:中國增幅較大,成為第三大股東;印度成為第七大股東。新的權力結構六強排序為:美國、日本、中國、德國、英國、法國。應當說此次世界銀行的權力重構為全球金融海嘯後的國際金融與貨幣結構改革開啟了關鍵的大門,緊接而至的將是改革壓力重大和呼聲更高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改革。
下月初的中美戰略與經濟高峰對話,及6月的加拿大多倫多G20國峰會,相信「如何遏制歐洲債務危機的全面深化,及避免環球金融海嘯第二波的形成或經濟二次探底,及促進世界經濟的復甦增長,將成為重要議題」。新興經濟體與發達工業國之間的角力還將繼續,發展中國家如何在IMF的未來權力重構中與時並進,爭取更多的話語權,或是IMF改革取得更多和更新的突破,我們將拭目以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