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智新
  6月2日,日本首相也是執政民主黨黨首鳩山由紀夫宣佈辭職,幹事長小澤一郎也同時請辭。執政不到一年的民主黨將由誰來接手,其內外政策走勢會否變動,是人們普遍關注的焦點。
 接任人選漸明
  日本民主黨雖然歷史不及自民黨悠久,執政經驗更是無法望其項背,但派系林立的狀況卻有後來居上之勢。從目前的態勢看,小澤和鳩山辭職後,由於兩派系內暫無閣僚級的將帥之才,更由於兩派估計再難接受對方人馬拜相,所以接任首相的人選可能有三個:第一人選就是64歲的副首相兼財相菅直人,此人雖然政治手段稍欠,但政策論戰能力較強、富有專家氣質,也是小澤和鳩山最有可能共同接受並支持的人選;第二人選就是48歲的國土交通相、前黨代表前原誠司,此人出身人稱日本政要培訓第一大基地的東京大學法學部,是國際政治方面的行家,在稅金等政策上與貝理雅的「第三條道路」頗有神似之處,因而有「日本的貝理雅」之稱;第三人選就是47歲的現任外相岡田可也,這個出身富商家庭、同樣畢業於東京大學的法律專才也做過黨代表,還出任過幹事長、政調會長等要職,其長處在於相貌冷峻、形象清廉,有點「不粘鍋」的味道,但弱勢在於過於孤立、缺乏強有力政治後援。
  無論是菅直人還是其他人選在4日的兩院議員大會選舉上出線,民主黨內派系實力對比的總體格局絲毫未變,小澤一郎作為幕後老闆的「影武者」、操盤手角色也將難以改變。
 內外政策走勢
  既然「小鳩共治」的實質尚存,那麼未來無論何人出任首相和幹事長等職,民主黨政權都將延續並深化其前一階段的國內政策,包括削減公共支出、慎重甚或反對增稅、推進年金改革、推廣高速公路免費等,因為推動日本經濟復甦企穩,尤其是應對日本製造業面臨的全球困境,仍是民主黨政權剛剛着手而未見明顯成效的第一要務。
  在對外政策方面,由於鳩山在跌入「普天間陷阱」的教訓,加之韓國「天安號」事件效應的持續發酵,未來民主黨政權有可能會微調其對美政策,即暫時在追求日美「對等關係」方面放低姿態、放慢步伐,甚至有可能重提鞏固日美同盟的老調。修復並鞏固因為民主黨上台而有所疏遠的日美關係,可能會是下一任首相的外交優先選項。
  在日本的亞洲政策方面,由於民主黨在外交戰略上旗幟鮮明地主張與中美等邊外交,以及對亞洲更加重視的政策訴求,加之其一貫的現實主義、功利主義策略風格,未來的對華政策將會繼續延續現有路線和策略,即在戰略上彼此關照對方核心利益關切,在領土、資源爭端等問題上強調管控,同時注重兩國友好的基礎性工作等。同時,對韓國等亞洲鄰國的政策也會基本保持不變。
  民主黨上台後日本政壇的戲劇性,較之當年演藝明星式首相小泉純一郎時期,可謂有增無減。下一齣戲又將如何唱法,作為隔岸觀火的看官,我們且慢慢享用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