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近日氣象科學家預計今冬將是一個極寒冷的冬季,在一些地區可能出現千年最低溫度,對於亞洲地區糧食的影響不可低估,值得高度關注。圖為收割機在晚稻田作業的情況。 新華社
資深財經評論員肖林
最近,在亞歐首腦會議期間,中國總理溫家寶特別談到全球糧食安全問題,並建議解決糧食安全問題,同樣需要各國協商共謀,想辦法增加糧食生產。此時,提出糧食安全問題有非常之意義。如今資本和貨幣都能換來糧食,但只在一種情況下,以上兩樣皆可能無能為力。
近日氣象科學家發佈了一條預測今冬氣候的消息,預計今冬將是一個極寒冷的冬季,在一些地區可能出現千年最低溫度,對亞洲地區影響不可低估。一旦極寒天氣如期而至,對於來年的糧食市場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值得高度關注。而氣候和糧食生產有著密切的相關性。可見,糧食安全並非是一個遙遠的話題。
九月份亞洲開發銀行、聯合國糧食與農業組織及國際農業發展基金會已開始協力解決亞太地區普遍存在的飢餓問題,共同構築糧食安全體系。其實這是極有針對性的一個會議,就這幾年亞太地區水災不斷,很多歷史上的產糧地區不斷被洪水、旱災席捲,氣候多變影響到糧食供應已經是個無法迴避的問題了。而且,按照氣象學家的預計,目前極端氣候還會相繼出現,而且涉及範圍還在擴大。
眼下,全球資本氾濫,各國貨幣間的爭鬥不斷變換形式出現,金融危機演到後半段,各國並不像在危機之初那麼願意繼續「抱團取暖」。在匯率問題上的爭執,足見「以鄰為壑」苗頭正在萌生。歐美不惜代價開機印鈔票拯救本國和區域經濟,越來越多的錢,必然導致眼下任何一種大宗商品隨時都可能成為資本的攻擊目標。節前已有媒體報道,在中國秋糧收儲過程中,國外資本已經介入,攪得一些地方的中小糧食收儲企業苦不堪言。
民以食為天,中國糧食目前自給率已經達到95%(新華社報道),但是在充滿變數的環境下,糧食問題怎麼強調在中國這樣人口眾多的國家都不過分。而且,市場人士也注意到,國家統計局在9月底,專門召開會議特別強調了收儲糧食的統計數據要真實。眾所周知一旦數據失真,必然危及糧食市場的供求價格波動。
糧食雖然也是一種貿易商品,只要在符合WTO框架下的正常交易都是正常的貿易,但是,中國的糧食企業並非能夠自如應對全球資本衝擊,這也是事實。已經出現的大豆加工業被外資壟斷,說明在糧食安全問題上中國還有很多事情需要去做。從內地情況看,堅守18億畝耕地紅線仍不可鬆懈,保證糧食種植和產量依然是重頭戲。
今年夏糧已經減產,面對秋糧的收購入庫,必定需要資金和物力上的保證。在糧食問題上未來的氣候因素自然是必須要加以著重考慮的,同時加大農業科技創新以增加糧食產量,培養更多的「袁隆平」式的農業科學家。同時加大糧食流通體制改革,以適應資本化時代的市場競爭,給那些有資本有能力的民營糧食收儲企業做大做強的機會。
從全球視野來看,儘管目前全球金融和經濟均缺乏共謀的運行機制,但還需多方努力繼續發揮現有國際經濟組織的力量,求同存異。糧食始終是重要的戰略性商品,氣候變化帶來的糧食減產,只能靠人類的智慧和科技力量應對,各國協同增加糧食供應。在這個問題上不未雨綢繆,後果將是嚴重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