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銀香港發展規劃部經濟研究處高級經濟研究員張穎
隨著金融危機後,全球和香港的經濟和貿易逐漸復甦,貿易融資和貸款需求逐漸回升,加上今年2月香港金管局發出《香港人民幣業務的監管原則及操作安排的詮釋》,香港人民幣貿易融資和貸款業務的競爭開始加劇,市場化的離岸人民幣利率也初見端倪。
中銀香港早在去年11月已推出以香港銀行人民幣同業拆息(CNY HIBOR)為基準利率的貿易融資及貸款服務,該利率略低於上海人民幣同業拆息(shibor)約10個基點,定價模式貼近香港人民幣市場的供求關係,符合貿易融資和企業貸款的定價基準習慣,而且可視乎客戶的信貸風險評級情況,以此基準利率加點數的方式實現定價的彈性調整。
此外,今年3月份,香港其他主要銀行也在參考人民銀行利率及市況後,相繼訂出人民幣貿易融資的標準年利率,皆低於人民銀行制定的同期人民幣貸款基準利率。
而《清算協議》的修訂促使香港銀行間人民幣拆借市場開始活躍,首星期每日平均交投量約200萬-300萬美元,7個星期後已升至5000萬美元,將有助作為眾多銀團貸款和金融工具定價指標的香港人民幣銀行同業拆息形成機制進一步完善。
可為港銀行增加投資渠道
允許三類境外機構以人民幣試點投資內地銀行間債券市場,可為香港銀行增加投資渠道,有關投資的收益率可達2%~3%,高於過往通過清算行轉存於深圳人行的0.99%的收益率,繼而有助提高香港的人民幣存款利率和理財產品收益率,企業也會有更多動力持有人民幣及使用人民幣進行跨境貿易結算。這將有助香港人民幣離岸市場進一步完善,同時也有助與內地人民幣利率的市場化改革產生良性互動。
在人民幣匯率方面,國際清算銀行今年四月進行的全球外匯與衍生工具市場交易調查顯示,涉及人民幣的日均交易額約108億美元,佔香港外匯市場日均交易總額的比重從2007年的1.7%上升至今年的4.6%(同期佔全球日均外匯交易額的比重則從0.5%下降至0.3%),主因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及人民幣需求增加所致;香港涉及人民幣的場外利率衍生工具日均淨成交額為8億美元,佔市場比重約為4.5%。隨著近幾個月的開放措施令香港人民幣交易迅速增加,不僅有助未來香港在全球外匯市場交易的排名從本年的第六位進一步攀升,由此形成的市場匯率也有助與內地市場的人民幣匯率產生良性互動。
充當內地金融市場「蓄水庫」
根據香港金管局資料,自2008年第四季度至2009年底,外資以空前規模進入香港,以新增銀行體系總結餘和新增外匯基金債券/票據計算的外資流入額高達6400億港元,今年首8個月則僅為25億港元。這反映出,在金融海嘯後全球超寬鬆的金融政策導致流動性犯濫,且資金並未進入實體經濟,而成為國際游資,到處尋找短期回報的環境下,中國經濟率先復甦及資產市場再度熾熱,對外資的吸引力增強;並且在內地資本市場仍有限度開放,而香港市場高度自由開放,中資背景的股票佔港股較大比重的情況下,香港市場眾多金融工具成為國際資金投資中國的替代品,從而使香港有效地發揮了國際資本流出流入內地金融市場的「蓄水庫」和「防火牆」的作用。
亞洲金融危機顯示,發展中國家的金融市場若開放過快,會對本國經濟金融帶來較大的風險;本次金融危機則使市場高效理論(the efficient market hypothesis)及金融過度放鬆管制的實踐受到質疑,國際上已進行多項改革,加強金融監管,重新規範國際金融秩序;而且未來即使中國的資本市場逐漸開放,其開放程度也不可能像香港這樣高。因此,隨著香港人民幣離岸中心的發展,更多的人民幣存貸款和投資交易在香港進行,同樣有助香港有效地發揮國際資本流出流入內地金融市場的「蓄水庫」和「防火牆」的作用。 (四之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