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分析認為,要擴大內需,除了調整國民財富分配,增加民眾收入之外,改善大眾消費的微觀環境同樣重要。圖為深圳某購物商場。香港文匯報圖片
資深財經評論員肖林
擴大內需將成為未來五年中國經濟結構調整的重要之舉,也是民眾收入增加,經濟能夠保持持續增長的重要引擎。要達到這一目標,除去關注宏觀環境改善,調整國民財富分配,增加民眾收入之外,改善大眾消費的微觀環境同樣重要。事實上,過去絕大多數人收入增長緩慢和居民儲蓄不斷增加的現象是並存的,其原因當然不僅僅是中國人愛存錢。
導致後一種情況原因儘管複雜,但是不排除市場環境和供給與消費者的需求之間存在不小的差距,更大程度是大眾消費的微觀環境仍存在亟待消除的不良因素。近幾年在媒體上不斷曝光消費者「被壟斷」,無論在消費金融產品、購買住房、簽訂物業協議,以及就餐、看病就診、使用水煤電氣等等商品時,經常有意無意之間會遭遇消費者一頭霧水的「霸王條款」,甚至「強買強賣」。
在那些來自壟斷行業或者缺乏自律企業的購買條款面前,消費者常常是處於弱勢,要麼吃啞巴虧,要麼維權必定耗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其實這樣的「霸王條款」無疑是過去經濟不發達時期「賣方市場」思維觀念的延續,也不排除一些行政權利對於市場的滲透,導致消費者權益被漠視。這是其一。
其二,消費市場信息透明度差,消費權益難以獲得應有的保障和起碼的尊重。近些年,經常有企業間的「口水仗」,往往在互相爭執中都涉及產品質量問題,當一些企業看似在維權的時候,基本都不考慮消費者的利益和感受,不是立足怎樣讓自己的產品質量更具有透明度,而是不斷攪混水,最終本該清楚的是非變得越加模糊。至於假酒案、假藥案等等不斷冒出,說明市場不良因素還在蔓延滋生,既暴露出政府監督執法的滯後和缺失,更是直接打擊了人們的消費熱情,如今很多消費者寄望托人從國外捎帶奶粉和奢侈品,可見並不只是「崇洋」那麼簡單。
其三,服務業發展仍舊滯緩。如今人們都在關注中國老齡化問題,從現在起中國60歲及以上老齡人口佔比將持續升高,從目前人口佔比不足10%,預計到2030年約為23.9%,2050年約為29.6%,可是目前「空巢現象」、進養老院難的現象已經出現。這些年民辦養老院難以為繼,即使出價高也難找到護理老人的保姆,在大城市裡很普遍。
前不久,北京市多家媒體報道北京保姆市場從四川招來一批大學生,目前幾乎全部改行或回家鄉,唯一剩下的一個也還在徘徊彷徨。而對服務業人員如何成才和成為專門技工,適應人們消費形態的變化,社會顯然還缺乏對於人們選擇服務業的寬容,也更缺乏相應的對策。至於醫院的護理力量不足早已不是短期難題等等;服務行業有事無人幹,社會上有人無事幹成了鮮明的兩極。
在多年產業結構調整中我們很注重看得見的產品的轉型和消費升級換代,當4萬億政策出台時,落腳點也是集中在第二產業升級換代和產品轉型。為保增長和就業,這一切都沒有錯。但是,還有一個問題被忽視了。那就是中國經濟發展30年後,大眾消費的升級換檔也絕非僅僅只是更換「硬件」,「與時俱進」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機制的完善並沒有完全跟上,服務業發展的滯後已經影響到內需市場的提振,其實連帶也影響到了就業。
很顯然,「以人為本」要真正體現在擴大內需上,改善擴內需的微觀環境十分必要,以上所議這些看似都是市場微觀事務,但絕不是「小事」,其中很多方面要完善必然觸及諸多領域的改革和利益調整。讓大眾能切實分享經濟發展成果,健全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是擴大內需的基礎毋庸置疑,但是,僅有宏觀層面的動作顯然還不夠,必須有法律和機制保障人們兜裡有錢了還能「放心花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