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0年11月10日 星期三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副刊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韓良露 文化多能手的幸福生活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0-11-10]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韓良露搞過影展,拍過紀錄片,當過編劇,和老公環遊世界之前,給電視台做了5年的新聞節目。現在她是美食家,主持電台廣播,又是台北的師大南區商圈文化的重要推手、「南村落」總監,和一眾台灣文化人從下到上,找尋「慢活」價值的民間依據。 ■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梁小島

 這樣一個文化多能手,如果不用疲於奔命地在過程中自我損耗,還能把自己養活得不錯,普通的小知識分子們,不知是該羨慕她,還是要去羨慕她所住的城市。

 韓良露喜歡村落,不是那種荒僻人稀、雞犬不相往來的鄉寨,而是既有鄰里街坊的人情,又要有自成一體、各有偏重的平民商舖,最好再來幾個知識分子、藝術家圍聚的公共空間穿插其間。就像倫敦的肯明頓村落,或者紐約的東村。既人氣旺盛,又不那麼商業主導。

回歸「村落」

 2007年的夏天,她在台北的師大南區商業圈一隅,成立了一個非營利的空間,注名「南村落」。從民間美食、民俗節氣等出發,舉辦各種各樣的公共免費活動和講座,就地取材,要把學生、老師、文化人,乃至菜場買菜的阿婆,不分背景和學歷的都吸引一起,聽講《詩經》、講「潤餅」的來歷和做法、去台大校園辨認日據時代種植的南洋大樹……「我們並不創造東西,只是重現我們認為的文化,以不同形式傳播和傳遞下去。」不久前受到台灣光華新聞文化中心邀請來港講座的韓良露,捧著一堆花花綠綠的《南村落》、《文化護照》等資訊小報發送媒體,就像捧著自家土特產一樣得意。

 南村其實是她對每日行走的住家附近區域的暱稱,包括了台北的永康街、青田街、龍泉街等。「這個區域裡有600多家有特色的小店,店主們平時都在,有許多你是可以直接和他們聊天的。他們不僅對賣的東西,對這個城市也很有attitude。」那是韓良露與丈夫剛從倫敦返台的最初幾年,她還沉浸在轉角便是咖啡店、過街便是書店和小餐館、鄰居是小書店和菜市場的經驗中,搬來南村後,立刻恢復了昔日隨處晃晃,東看西看,隨性結友的生活。

 她本來是文化圈中出名的「烏鴉嘴」,對一切的反智政策的批判毫不留情面,但因為「南村落」的存在,讓她常常在不同的城市旅行間,發覺台灣的好。

與錢的相處之道

 「現在的台灣年輕人喜歡香港的兩樣東西,一個是吃的,另外就是買東西,可能台灣不像香港這麼認真地做shopping的產業,可以拿出幾千坪的空間建一個超大商場,而街頭小店不斷的被趕走、吞掉。台灣人把整個香港都當成購物商場,但你去問問看,究竟有沒有人願意住在商場裡?」

 「我來香港很多次,發現她的小店舖愈來愈少。比如我要去買隱性眼藥水,朋友會開車把我帶去沙田的shopping mall。天哪,為了買一瓶眼藥水還要去找停車位,到了商場發現Watsons已經排了長隊。」雖然台北都市規劃還在進行中,但仍有不少小街小巷與地產開發並存,好比讓居住其間的人有了呼吸的氣孔。

 訪問韓良露前,讀她的相關資料,印象最深的,是有關她的「財運」。24歲時做的第一份工作是寫劇本,每月已能掙到台幣約20幾萬,是普通上班族的近10倍,不過那時年輕,是月月見底的「月光族」。直到她26歲家中發生財務危機,才開始學習和錢的相處之道。

 後來她與先生開媒體公司,在台灣有限電視還未出現的年代,做委制的電視新聞節目,每天2小時,50多人的團隊,營業額可觀。可當有大企業向他們提出購併時,兩口子最終選擇了拒絕。「我們以為賣掉了就可以走了,但原來是要連兩個人一起賣。」那年她30歲,離開新聞界的理由,竟然是「覺得不夠文化」。趁先生去倫敦唸博士前,兩人用100萬台幣,做了為期1年的環球旅行。他們走走停停,覺得哪裡喜歡了,就住上個半月。

同儕的壓力

 她說自己從不穿戴名牌衣服和珠寶首飾,甚至連婚戒都沒有,但她會願意給出租車司機小費,讓他們有收入養家。她寧願去最有名的商店,買品質最好的香腸、奶酪、麵包、水果等帶回旅店住所親自煮食,以保證能品嘗到食物的最佳風味。旅行時,她會隨身帶著桌布和刀叉。

 「在台灣,羨慕我這樣生活的人,大概比羨慕大老板的人會多一點。」現在的她,在內地的雜誌上有6個專欄,主持廣播,鑒賞美食,還有投資了一間小型電腦公司。「台灣人會覺得,一個月有30萬台幣,會比每月賺300萬台幣的人要過得開心。香港人也許不太會這樣想。」 

 「南村落」是她和合作者自掏腰包,有約85%的文化活動是免費讓市民參加。前來帶領分享者的名單,長長一串,幾乎包括了現台灣的學界、藝術界、文學界等的「明星」人物,比如作家黃春明講兒童劇,蔣勛聊幼年的民間習俗,文化學者張小虹談台北城市衣裳裡的政治學……

世俗以外的占星學

 「台灣在人數比例上,是相信人文的價值的。這也需要同儕之間的提醒。比如,曾有奸商希望和我們合作,楊照就跑來問我有沒有答應。這種來自同儕的壓力,是擔心自己被他們看不起,但這並不是金錢來決定的。」

 她也研究占星術。她寫的占星術書,在台灣的圖書市場長銷不衰。她開辦的個人占星課堂,今年已是第8個年頭。本是在倫敦陪讀時期,源於好奇而接觸的學問,沒想到發掘了自己的「天分」。但她有自定的規矩:不演講,不上電視,不幫人算命。「私下給朋友看看,也不收錢。」她要保持對知識的純粹性。「占星學是少數可以說真話的東西。而太多人搞成神秘學或其他用來騙錢的招徠。從事玄學的人總給人有腦子不正常的印象,但我有足夠多的世俗活動來證明,我的腦子是正常的。」這點來看,她確有足夠的世故。

相關新聞
韓良露 文化多能手的幸福生活 (圖)
微語錄
廖綺玲 在黑白影像中吟唱 (圖)
歷史與空間:《紅樓夢》裡讀出的勢利 (圖)
古今講台:為甚麼「四方潰而逆秦」
人文世相:幫 場
古典瞬間:封 禪 (圖)
亦有可聞:飛來峰石刻被砸與宋理宗頭骨飲器 (圖)
百家廊:「李剛門」的憂思 (圖)
翠袖乾坤:大S嫁入豪門歷險前傳
天言知玄:認識玄學工具
琴台客聚:匠心獨運
生活語絲:復旦校長一席話
隨想國:牙籤與牙線
路地觀察:《杜SIR有種》沒有看頭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