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0年11月20日 星期六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文匯評論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理性探討「中環價值」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0-11-20]     我要評論

石 飛

 當然,「在鴨寮街的人與在中環的人,他們應擁有同等的地位,他們的聲音也該一樣受到重視」,因此「中環價值」和人文關懷並沒有矛盾。在鴨寮街甚至在山邊寮屋的人,也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奮鬥到與在中環的人一樣的地位和身家。關鍵是社會要有充足的流動性,要有公平競爭的環境。

 「中環價值」一直是城中熱話,日前城市論壇亦以「錢財中環價值 關愛人文思潮」為題,論及本港「中環價值」和發展平衡之間的矛盾。「中環價值」本由台灣學者龍應台提出,認為香港人樂於向國際呈現的,是建築物雄偉、店舖華麗、英語流利、中產階級打扮光鮮,「在中環的大樓與大樓之間快步穿梭」的形象,也就是「中環」形象和價值代表及壟斷了香港。香港「在資本主義的運作邏輯裡追求個人財富、講究商業競爭,以『經濟』、『致富』、『效率』、『發展』、『全球化』作為社會進步的指針。」

不識廬山真面目

 提出「中環價值」一說的龍應台以及城市論壇的一些論者,都認為「中環價值本沒有問題」。香港是國際大都會和金融中心,以中環為象徵衍生出來的一系列價值觀,本身就是香港的特色。不能設想沒有「中環」,東方之珠是否還會風釆依然。所謂「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身處於香港之中的人,往往不識「中環」的真正價值,部分人甚至將「中環價值」妖魔化,這是美學上的所謂「距離感」,離得遠覺得美,離得近美感消失。故香港之外的人覺得「中環價值」璀璨奪目,香港之內的人覺得「中環價值」只是「錢財」,極端者更認為「中環價值」是「無商不奸」的象徵。

 在香港,既有中環的建築物雄偉、店舖華麗、英語流利、中產階級打扮光鮮,也有舊區建築物殘破、市民蝸居板間屋、新移民語言南腔北調、窮人衣著襤縷,這種反差和貧富懸殊的現象,其實是世界上所有國際大都會都有的現象。但不能因為有這種現象就上綱上線,胡亂煽動仇商仇富情緒。實際上,如果否定「中環價值」所衍生的工商界創造財富和貢獻稅收,令到政府可以向窮人推行社會保障和福利政策,那麼香港的貧困現象還將更嚴重。「中環價值」不僅象徵商界,也象徵中產階級,本港大部分稅收來自商界和中產階級。否定「中環價值」,也就是否定商界和中產階級。

反對派借否定「中環價值」挑動分化

 反對派及其喉舌《蘋果日報》動輒將矛頭指向商人,聲稱香港社會「中環價值破滅」。反對派政客李卓人聲稱,「中環價值」代表了整個環境就是大財團「食到盡」,而小市民正正被這些財團剝削,未能安居樂業,而政府又只顧擁抱「中環價值」。李卓人借否定「中環價值」,挑動分化破壞和諧,損害香港社會的繁榮穩定,其心可誅。民粹政客鼓吹仇商仇富,實際是邪惡蠱惑的政治手段。

 曾蔭權在2007年競選第三屆行政長官時,在駁斥梁家傑將香港描繪成一個「被有錢人挾持的社會」時,就指出不能令香港陷入階級鬥爭,不能把香港分為有錢人與無錢人:「今日無錢的人會成為日後有錢的人,今天無權的人會成為明天有權的人,今天無勢的人也會成為將來有勢的人,千萬不能分化,和諧的社會才是我們的發展目標。」這份獅子山下的情懷,演繹了香港社會「無錢變有錢」的良性流動,濃縮了港人優秀傳統中的核心價值。因此,不要以為「中環價值」一定跟人文精神對立。

關鍵是社會要有充足流動性

 「中環價值」在某種程度上也是「香港精神」的象徵,「香港精神」是一種刻苦耐勞、開拓進取、靈活應變、自強不息的精神。「香港精神」是香港歷久不衰的力量之源。今日在中環的人,許多人過去家庭清貧,但靠著勤奮拚搏開拓了自己的人生和事業。香港從來都有富人和窮人,但兩者和平共處,相安無事。以前只有窮人寄望憑努力和知識脫貧成為富人的「獅子山下」的故事,現在卻出現互不相容的所謂「仇富」現象。

 近年香港貧富懸殊急速加劇,無論經濟好或差,貧窮人口都不斷上升,經濟發展成果始終落不到小市民口袋。高地價高租金政策,令市民置業困難,小商戶創業艱難。香港已是發達經濟體系,貧窮人口卻同步攀升,證明財富分配不均,滴漏效應已經失效。繼續宣傳昔日獅子山下精神,彷彿已脫離香港現實生活。政府應積極負起更多責任,主動實行財富再分配,對現行稅制適度改革,從社會再分配入手之餘,對暴利企業適當徵收累進稅用作扶貧基金,幫助弱勢群體,亦可扭轉分配不公帶來的仇商仇富的戾氣。

相關新聞
反對派煽動村民阻高鐵工程損害港人福祉 (2010-11-20)
理性探討「中環價值」 (2010-11-20)
世紀風雲:中美需用新思維建立戰略互信 (2010-11-20)
諾貝爾和平獎為「自救」出怪招 (2010-11-20)
單刀直入:馬來西亞之行後感 (2010-11-20)
雪泥鴻爪:雙管齊下 穩定樓價 (2010-11-20)
政經多面體:直資學校有責任交代錢的用法 (2010-11-20)
十二五與香港發展 「十二五」:香港與國家發展密不可分 (2010-11-19)
廿四味:反對派漠視形勢急變 (2010-11-19)
把脈香港:商界角色與「關愛基金」 (2010-11-19)
應讓基層市民有尊嚴 (2010-11-19)
奧巴馬支持印、日入常是空頭支票 (2010-11-19)
名嘴的社會公信力破產 (2010-11-19)
止戈為武:解放軍務實推進對外聯合軍訓 (2010-11-19)
龍聲飛揚:京滬高鐵奇跡對香港的啟示 (2010-11-18)
鳴記於心:消費兩岸關係無助台灣選情 (2010-11-18)
西方走廊:替罪羊伯南克變過街老鼠 (2010-11-18)
民筆聊生:推卸責任的旅遊業報告 (2010-11-18)
明辨是非:強化安全網保障基層生活 (2010-11-18)
來論:梁家傑「三條路線」包藏禍心 (2010-11-17)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文匯評論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