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燕
在某些西方人看來,諾貝爾和平獎是一條很好用的「鞭子」,既可以用它來敲打他們不喜歡的國家,又可以用來「鞭策」他們喜歡的人。當然,為用好這條「鞭子」,就要給它冠以「神聖」之名。於是在一些西方政客和媒體鼓吹下,和平獎的評判結果似乎是「全世界人民的選擇」。
事實上,這個被某些人神化的和平獎,在程序上是5個挪威人每年進行四、五次討論之後做出的決定。他們是很少走出挪威,對世界,更對中國缺乏了解的5個人。根據現有的和平獎評委產生辦法,挪威議會中的5個主要黨派可各推薦一人擔任評委,以表明他們各自不同的政治立場。不過這5名評委有一點是相同的,就是他們很少走出國門,並不了解外面的世界。他們在意識形態上是完全西方的。為體現和平獎所謂的「獨立性」,防止被外界施加影響,挪威諾貝爾委員會對和平獎評委出國、在國內接受外國媒體採訪或會見外國人有著嚴格規定。所以,評委們基本是通過書面或網絡資料了解世界各地的候選人,換句話說,提名人說了多少,西方媒體報道了多少,那些評委就「知道多少」。
至於說到現任5名評委對中國的了解,就更可以用「一無所知」來形容。在他們當中,有的人幾乎從未到過中國,就連評委會主席托爾比約恩.亞格蘭,雖然出任過挪威首相、議長、外長等職,但訪華次數寥寥無幾,而他上一次到中國則幾乎是十年前的事情了。其實不止是評委,在挪威諾貝爾委員會工作的其他十幾名所謂「研究人員」,也沒有一個人可以稱得上是中國或亞洲問題專家。
與此同時,某些評委還有著比較另類的「名譽觀」。據挪威媒體報道,亞格蘭在2009年擔任評委會主席時曾表示,他最憂慮的是和平獎在過去幾年中因為做了「不痛不癢」的選擇而逐漸被人忽視,所以為挽救這一獎項的「名譽」,他決定做出一些「有爭議的選擇」。於是,去年的和平獎給了正指揮伊拉克和阿富汗戰爭的美國總統,而今年的和平獎則給了中國的一名罪犯。在爭議中,和平獎確實更受關注了,但距離創立它的宗旨正漸行漸遠。
(本文轉載自《環球時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