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0年11月30日 星期二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文匯評論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龍聲飛揚:國民教育與現實生活互相演進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0-11-30]     我要評論

全國政協委員香港青年交流促進聯會主席 龍子明

 回歸13年,「香港深層次問題和矛盾」不時被提起,本質就是「國民身份認同」問題,絕不是簡單的經濟問題。「國民身份認同」問題,既是一個教育問題,更是一個現實生活演進問題。香港只有融入國家才能有更大的發展潛質。如果不認識國家,香港怎麼能發展?少數人列舉種種「罪狀」,企圖使人相信國民教育不宜推行,這是不合情理甚至令人匪夷所思的。

 《施政報告》提及一系列措施加強中小學的國民教育,引起一些爭議,少數人列舉種種「罪狀」,企圖使人相信,國民教育不宜推行。他們武斷地說,國民教育是「政治灌輸」、「狹隘民族主義」、「愛國愛黨論」,更有極端者聲稱「愛國教育戕害性靈」,這些對國民教育的負面評價不合情理甚至令人匪夷所思。

對國民身份認同應毫不保留

 對國民教育也有客觀中肯的意見,最近中文大學校長沈祖堯在一個中學生的講座上,圍繞學生對國家應抱的態度,沈校長勉勵中學生三點內容:一、對國民身份認同應毫不保留;二、對中華文化要加強認識及學習;三、儘管大家對國家的發展有正面或負面的想法,大家都應幫助她建設得更好。沈校長的話合情合理,不僅道出對國家應有的基本態度,而且對目前有關國民教育的爭論有所啟示。

 香港過去一直處在英國的殖民統治之下,因之大部分香港人都缺乏歷史感,又加上香港小島式的地域位置,故香港人一般缺乏國家民族觀念和歸屬感,香港的文化氛圍也帶有一種無根文化特點。自1842年到1949年,可以說這個時期的香港人是沒有身份意識的。據劉兆佳教授的解釋(《轉化中的香港:身份與秩序的再尋求》),其中一個原因,是香港華人居民多屬南遷人口,居港目的,在於逃避政治動亂,又或者是尋找經濟上的發展機會,因此,香港有不少人是與祖國有隔閡的。但筆者要指出,香港年長一輩的人,大多數比較愛國,這也是不爭的事實。

香港人有其特殊身份

 香港人有其特殊身份,即獅子山下的身份以及東西文化薈萃的身份,但作為中國的一員,又必須有中國人的身份。

 香港人獅子山下的身份,見證香港由一個小漁村到今日國際化大都市的艱辛歷程。特別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香港經濟騰飛時,獅子山精神代表著草根階層的努力與他們的頑強不息,從商業巨擘、影視明星到無數從社會底層奮鬥爭得社會一席的人,提起獅子山精神,總能尋找到力量所在。而一代代香港人也以自己的實踐來闡釋獅子山精神,並為獅子山精神注入新的內涵。而香港又是一個東西文化薈萃的地方,世界各色文化都在這裡交融,形成一種華洋雜處、中西夾雜、新舊並呈的特徵。香港人以其自己獨特的文化折衷主義,在豐富駁雜的東西方文化交匯中融會了東西方的智慧,具有東西文化薈萃的身份。

 在1968年,時事評論者Richard Hughes還以「借來的地方,借來的時間」來形容香港。及至回歸後,香港人才開始認真對待自己的國民身份。回歸13年,「香港深層次問題和矛盾」不時被提起,本質就是「國民身份認同」問題,絕不是簡單的經濟問題。不承認這一點,或者想淡化、回避這個「深層次問題和矛盾」,就算不是缺乏敏感,也是缺乏歷史責任感。因此,加強國民教育,並不簡單是一個文化教育的問題,而是開啟「香港深層次問題和矛盾」的一把鑰匙。

國民教育最堅實的基礎是血濃於水

 「國民身份認同」問題,既是一個教育問題,更是一個現實生活演進問題。在教育方面,教育青少年認識祖國,關心祖國,明白自己是祖國人民的一分子,進而熱愛祖國,為國家的發展、建設出一分力,就是「國民身份認同」。在現實生活演進中,香港與內地交往頻繁,人流物流數量龐大,充分反映兩地在社會、經濟、政治等生活環節的關係密切,這些關係的具體人文表現就是身份認同。兩地的關係更密切,CEPA的不斷補充和深化,《珠三角發展綱要》的公布,「十二五」規劃的制定,亦令港人明白香港融入國家的速度越來越快,彼此之間的距離亦不斷縮小。這是十分重要的現實問題,從這個角度看,作為中國的香港人的身份更普遍。香港是中國的地方,生活上的密切關係使香港無可避免地與中國內地往來,成為中國大地上的一分子。

 回歸13年來,絕大多數香港人更願意給自己的身份作出這樣的定位:香港的中國人,中國的香港人。當「神舟」升空、「嫦娥」奔月之時,當北京奧運與上海世博會成功舉行之時,港人會為祖國歡呼,此情此景也突顯了港人同為中國人的身份。當內地洪水肆虐、地震發威、同胞罹難、災民遍野之時,因著那血濃於水,我們悲哀垂淚,伸出同情之手,為救災努力,這是因為同為中國人身份使我們義無反顧。無論成就和歡樂、無論災難和悲哀,都是一幕幕生動的「國民身份認同」教育。少數人指國民教育是「政治灌輸」、「狹隘民族主義」、「愛國愛黨論」、「戕害性靈」,是故意漠視國民教育最堅實的基礎,就是民胞物與、血濃於水。

港人認同國家才能有更大發展

 培養「國民身份認同」,除有賴把握各種機遇外,還須結合政府支援的力量。我希望特區政府從重視兩岸四地青少年交流做起,讓青少年從「認識」開始,進而「反思」、「認同」,最後做到「實踐」。作為資深青年工作者,在多年來開展兩岸四地青少年交流的工作中,我目睹愈來愈多的香港青少年願意去認識祖國、了解國情,並能作出承擔,攜手為香港和國家的福祉而努力和作出貢獻。

 從世界上大多數國家慣例來看,國民教育這一種集體認同(mass identification)過程,是關乎如何在屬於同一國家的群體中,建立國民身份的意識。國民教育在不同的時代和不同的國家,固然有不同的內涵,但對民族歷史文化和民族國家的認同,卻是一脈相承。這是一個民族能夠自立於民族之林之根本所在。中國經濟起飛,香港與內地在各方面的合作日益緊密,香港只有融入國家才能有更大的發展潛質。如果不認識國家,香港怎麼能發展?港人如果對國家民族沒有認同感,怎麼能抓住國家發展的機遇拓展自己的出路? 

相關新聞
龍聲飛揚:國民教育與現實生活互相演進 (2010-11-30)
以遠大視野推動體育 (2010-11-30)
申亞意義超越功利考慮 (2010-11-30)
「交通津貼計劃」改善就業錯配 (2010-11-30)
想砸中國法院 諾委會應知恥 (2010-11-30)
田園快語:重視家居安全 防止意外再生 (2010-11-30)
雪泥鴻爪:喜慶樂行善 施受齊開心 (2010-11-30)
指點江山:建制派須重視選戰口號 (2010-11-29)
廿四味:民主黨和教協的索賠騙局 (2010-11-29)
把脈香港:政客無理非議批地公署 (2010-11-29)
十二五與香港發展:「十二五規劃」與香港的民生改良 (2010-11-29)
香江透視:應對當前問題 更需長期綢繆 (2010-11-29)
西方走廊:美聯儲伸長頸窺探別國「錢袋」 (2010-11-29)
「五都」選後島內政治生態的變化 (2010-11-29)
政經多面體:打擊炒樓措施 時機力度皆恰當 (2010-11-29)
冷眼向洋:美韓軍事同盟價值何在? (2010-11-27)
為何不給香港一個機會 (2010-11-27)
廣州亞運豎起的劃時代里程碑 (2010-11-27)
世紀風雲:對馬英九的期望 (2010-11-27)
政制「向前走」 反對派告洋狀 (2010-11-27)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文匯評論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