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彥
真正的國際化城市,並非只有物質文明,也有精神文化。推動體育政策,加強運動配套本屬政府份內之事,但體育文化的建立,並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申亞是一種強力的推動劑,它正好利用國際力量推動香港發展體育事業,拉動體育競技的人文精神,誠為難能可貴普及體育的大好機會。
立法會民政事務委員會昨日舉行特別會議,討論申辦2023年亞運會。席間多名香港運動員都呼籲議員支持申辦亞運,部分運動員更不明白為什麼政黨不支持港「申亞」,推動運動發展。社會目前流行一種邏輯:我不做運動,亞運與我何干?一場國際著名氣氛熱鬧的運動會也吸引不到我做運動,巨額申亞有何意義?這種對體育事業的冷漠態度,不但成為政府堅持香港申亞的最大理由,而且反映了部分人士眼光仍然短淺狹隘,只是以功利心態去看待申亞。
不能單以功利心態看申亞
香港是商業社會,金錢掛帥,沒有即食效益的體育事業自然並非港人最關心的事務。以這樣的心態發展下去,這個社會不支持申亞,也是自然不過的結果。然而,正因社會漠不關心,更需要展現推動體育事業的決心,促進全民關心體育事業,而非反過來推波助瀾,齊聲反對申亞,這是本末倒置的。
一個負責任的政府,不應純粹因為民意左搖右擺。政府固應聽從民意,更要有前瞻性和承擔精神,即使提議並未廣為接受,也不應退縮避讓,反而更應懷著當仁不讓的精神,理直氣壯,堅持下去。亞運是亞洲地區規模最大、水平最高的綜合性運動會,代表整個亞洲的體育運動水平,更體現了亞洲人民團結的崇高精神,這是當年舉辦亞運的基本要旨,申亞的神聖意義,不容功利主義抹殺否定;再者,政府申亞的出發點,正要借助亞運作為發展香港體育事業的強大助燃劑,這是不能簡單用投資回報的實利公式計算得失利弊的。
可惜社會目前偏偏將焦點放在這道公式上,然後又將申亞冠以「大白象」扣帽醜化,以這種看法評論申亞初衷是不公允的,它對亞運的精神本質更是一種冒犯和褻瀆。現在正反兩面對於申亞的理據,在於一個從實利角度思考,一個從長遠目光出發,兩種觀點誠然各有理據,關鍵在於我們希望我們的社會,在香港面對人口老化、多國競爭越趨激烈這種內外夾擊的格局之前,繼續抱殘守缺,還是勇於開拓承擔、高瞻遠足。
國際城市需要精神文化
真正的國際化城市,並非只有物質文明,也有精神文化,形神兼備。現代國際化商業社會也講求人文精神,香港今天卻瀰漫一種負面消極的反申亞情緒,足以反映香港的國際化水平仍未真正到位。其實,每個亞運主辦城市均體現了勇於參與跨國事務的國際分工,亞運會是一個集合亞洲各國運動員於一個共同平台上切磋體育技藝的大型活動,亞運也是一種追求精進情操的神聖象徵;申辦亞運,正是香港朝向國際化的成熟標記。
推動體育政策,加強運動配套本屬政府份內之事,但體育文化的建立,並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申亞是一種強力的推動劑,它正好利用國際力量推動香港發展體育事業,拉動體育競技的人文精神,誠為難能可貴普及體育的大好機會。正當朝鮮和韓國發生軍事衝突之際,兩地選手仍在廣州亞運的和平氣氛下切磋競技,亞運精神在此體現得淋漓盡致,足以說明申亞的國際意義超越功利考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