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0年12月4日 星期六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文匯園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歷史與空間:早期中荷外交關係與翻譯問題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0-12-04]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 約翰.尼霍夫(Johan Nieuhoff)畫筆下的廣州。

 ■香港城市大學中國文化中心 Audrey J. Heijns  曾麗雯

 建立大使級外交關係的成功或失敗,準確和忠實的翻譯是其中的必要條件。幾百年前,那時作中荷翻譯的人不多,甚至可以說根本沒有正式的。因此,當荷蘭在十七世紀中開始派荷蘭使節訪問中國的時候,尋找可靠的傳譯者是個難題。據資料,在十七及十八世紀,荷蘭總共派了四次使團到中國,第一次於1656年;第二次於1667年;第三次於1686年;最後一次在1795年。雖然只有四次,但是這對中荷關係很重要,當時中國給荷蘭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因為除了貿易關係外,帶回來的遊記、圖畫和報告讓荷蘭讀者認識了這個古老的國家,開拓了他們的眼界。

 荷蘭使團裡一般沒有一個是會講中文的,所以他們須靠當地的傳譯者或在中國的耶穌會傳教士。第一次訪問的整個過程中,主要人物是荷蘭使節、清朝官員、平南王、靖南王及耶穌會的傳教士。從出發至回國途中遇到三個重要的翻譯階段是:(一)荷蘭東印度公司寫給中國皇帝的信;(二)在北京荷蘭使團與禮部進行中荷商討;(三)順治皇帝至荷蘭的信受到傳教士的干預。

荷蘭總督寫給中國皇帝的信函

最初是荷蘭東印度公司在1654年向阿姆斯特丹董事會提出要派人去北京,主要目的是商討及爭取較佳的貿易條件,因此董事會批准派兩個在亞洲做貿易有經驗的商人,即彼得.德.侯葉爾(Pieter de Goyer)和雅可夫.德.凱塞爾(Jacob de Keyser)。除了這兩個商人外,還有一個秘書和素描家約翰.尼霍夫(Johan Nieuhoff)等十六個人,一起於1655年6月14日從荷蘭前殖民地巴達維亞那裡出發,然後於8月18日到達廣州。荷蘭使團帶了禮物(有荷蘭特產及其他亞洲地區的產品)及三封荷蘭駐巴達維亞總督約翰.馬綏克(Johan Maatzuyker)寫給中國皇帝、廣州平南王尚可喜和靖南王耿繼茂的信。

除了馬綏克在信裡請求跟中國建立通商關係外,還有一個口頭、機密的指示說,荷蘭願意跟清朝合作去攻打鄭成功。按照資料,荷人在廣州跟尚可喜和耿繼茂見面和討論上北京的程序和條件。據駐北京耶穌會士安文思(Gabriel de Magalhaes)所說,當時在廣州的平南王和靖南王修改了荷人帶來的信,而且據尼霍夫的記載,那封信到了北京後,那邊的傳教士再一次修改了內容。本來的目的是想要得到在中國海岸上的自由貿易權,而且請求在中國港口交易荷蘭產品及其他國家的貨物,但遭修改後就大不同了。平南王和靖南王在翻譯過程中修改了內容,強調中荷貿易對中國的利益。但是荷蘭使團卻不知道,他們看不懂內容,所以當北京回信的時候,他們以為順治皇帝除了批准荷蘭人到北京進貢外,清朝也同意其他要求。荷蘭使團是於1656年3月17日從廣州出發去北京,在7月18日到達。

湯若望的百般阻撓

當荷蘭使節還在途中的時候,駐北京的耶穌會教士們卻想盡辦法阻止荷蘭人跟中國皇帝見面,因為他們擔心荷蘭得到通商權和居留權後,會威脅葡萄牙人在澳門的生意及耶穌會在中國的傳教事業。德國傳教士湯若望(Adam Schall von Bell)也不例外,他在1630年已經到了中國,主要因為他是天文學專家,而且利用西方方法計算吉利的日期很準確,所以獲得中國人的信任。其時他是皇帝和禮部的顧問,也當上荷蘭使節的荷文通事。據尼霍夫的報告,湯若望在禮部看到荷蘭人攜帶的貴重禮品後,馬上變得很沮喪。湯若望在禮部大講讒言,說荷蘭人是海盜,生活在海島上,所帶的禮物都是搶劫來的,力勸禮部拒絕荷人前來貿易。因此,禮部表現了對荷蘭人的不信任,導致凱賽爾這樣向公司呈報:「由於這些神甫或耶穌會的大肆誹謗造謠,我們被描繪得人不像人,鬼不像鬼。」

湯若望跟皇帝的關係很不錯,所以他對中荷對話有很大的影響。湯若望跟荷蘭使節用德文溝通,據湯若望自己的記載,他跟皇帝說荷蘭人只想要一塊像澳門一樣的居留地,他提醒皇帝,如果荷蘭取得居留地,他們會建成軍事防禦陣地,這會威脅中國的安全。再者,湯若望也記載,當禮部與荷蘭使節開會的時候,他沒有忠實地翻譯。會議結束後,禮部起草了一封信,允許荷蘭國五年一次上朝入貢,而且批准荷蘭人在廣州進行貿易。當湯若望看此草稿的時候,他嚇一跳,馬上提出修改成「八年一次來朝」,並且再加了限制「員役不過百人。止令二十人到京。所攜貨物在館交易,不得廣東海上私自買賣。」荷蘭使團於10月16日收到這封信後,當天便離開北京回巴達維亞。

總結

一般人認為這次訪問是沒有成功,但從歷史角度來看也可以說是沒有失敗,因為也算是中荷外交關係的一個重要的開始。尼霍夫回國後出版的遊記很受歡迎,不只有很仔細的報告而且也有很多圖畫。如果說失敗,當然是說沒有得到通商權,也沒有獲得居留地。據一個中國學者所說,失敗的原因「主要是由中國的基本對外政策決定的。耶穌會士的活動對荷蘭固然不利,但對於清朝政府拒絕荷蘭的通商要求一事並不起重要作用。」有個荷蘭學者認為,主要是湯若望的干預才導致有這樣的結果。雖然兩個學者都有道理,不過就我所看,如果荷蘭使團帶了自己可靠的翻譯員,效果可能會好一點。 (本文及圖片由城大中國文化中心提供)

相關新聞
歷史與空間:早期中荷外交關係與翻譯問題 (2010-12-04) (圖)
古典瞬間:用「鼻」讀《紅樓夢》:異香馥郁 (2010-12-04)
文化觀察:熱點詞評 域多利 (2010-12-04)
與年度漢字有關 (2010-12-04)
歷史與空間:耕耘與收穫的不等式 (2010-12-01) (圖)
古今講台:無事生非費無忌 (2010-12-01)
生活點滴:挑燈夜讀 (2010-12-01) (圖)
亦有可聞:下 毒 (2010-12-01) (圖)
豆棚閒話:嚼一嚼「先生」二字 (2010-12-01)
歷史與空間:濟南紅葉 (2010-11-30) (圖)
心靈驛站:拯救生命的雲梯 (2010-11-30) (圖)
豆棚閒話:不去行賄的王昭君 (2010-11-30) (圖)
來鴻:我的書房 (2010-11-30)
亦有可聞:孫嘉淦的兩篇名作 (2010-11-30) (圖)
歷史與空間:歡愉嘉作孰為工——兩首粵語流行歌詞續談 (2010-11-27)
古典瞬間:打哭了一個惹笑了一幫 (2010-11-27)
文化觀察:「痞味」新生代青春成長史 (2010-11-27) (圖)
文化觀察:唐僧肉 (2010-11-27) (圖)
文訊:「相約在商務.董培新畫說金庸」分享會 (2010-11-27)
歷史與空間:為《清明上河圖》釋疑 (2010-11-23)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文匯園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