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潔華
上課的時候討論人禽之辨,我們談到「主體性」。這個字詞抽象而又實在。人真常以自己作為主體,知道環境中滿是客體的感覺;這跟狗要尋找骨頭,貓跟絨球玩耍的情況不同,那強烈的感覺有時是權力的伸展、支配、控制、調動,有時更是因為感知到另一個主體在附近存在,要與之交流、親近和了解。身為主體的感覺和肯定,是滿足和幸福之始。
但日常生活中的主體感覺常被褫奪或磨損,人們也在不自覺中將之送出及輕易被佔有。因此,日理萬機不一定是好事,應事接物中常常面目模糊,除非保持清醒。故而有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獵令人心發狂。」
老同學畢業後往巴黎留學,一去十年。十年間我們書信往來,最常見她在明信片上有這一句:「旅途中的感覺,莫過於回到自己的內心裡來……。」那時想像她在冬天的奧地利,寧靜而又清醒地獨自一人,晚間挑燈迴想,那感覺難能可貴。
她在歐洲的路途中孤獨,我在香港的熱鬧裡孤單。香港的星期日生活無聊,人們想也不想,也不計劃地在茶樓裡嘈吵。我在人群裡巴不得想逃走,逃到角落裡看可以跟自己談話的文字,最想便也是回到自己的內心裡來,感受心跳,不做石頭,那也是對抓住主體性和回到自己來的渴望。沒有主體的感覺,便沒有自由。因此同情高買和出軌的人,他們在生活中的掣肘肯定不少,要偷嚐自由的感覺,繼而付出代價。
朋友如此設計生活:一半在加拿大,一半在香港。香港活動多,也滿足了工作換來的一切,然後靜候回加的日子,閉門閱讀做菜寫作,足不出戶。兩種生活的方式去到極致,但不忘回到自己裡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