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立人 資深傳媒人
「派錢」,可說是收買民心最簡單直接的方法,更重要的一點,是「派錢」不可再作任何資產審查,而要全民均霑,讓有錢人也得到點甜頭,日後他們納稅也會納得較為甘心,這就是老子所說的「將欲取之,必先與之」。一個和諧的社會,不但要照顧好窮人,也要照顧好中產階級和公平對待富人,只要社會和諧,和衷共濟,錢派出去了,將來又何愁收不回來呢?一份理智務實的財政預算,是不能光靠計算機計出來的,其中更需要有高度的政治智慧及對市民的愛心。
政府的新財政預算案一出,就引發社會輿論的廣泛批評,雖然,也有人認為這是一份理性務實的財政預算案,但在輿論一面倒的情況下,有關人士也應該面對現實,好好地檢討一下其中不足的地方。
財政預算案中,最為人詬病有兩點,一是沒有提出為香港人解決居住問題的方案;二是沒有將六千元分派到每一個人手上,而是將之注入強積金。
樓市及注資強積金引發爭議
事實上,香港的樓價已飆升至世界之最,這是一個必須正視的問題。政府財政預算案中所提出的增加土地供應,只不過是杯水車薪,根本無法解決問題。若想打壓樓市,降低置業人士的上車門檻,更是弊多於利。因為,香港已置業人士甚多,樓市一瀉,傷害面極大,九七年樓市崩潰的慘痛教訓猶然在目,所以,政府根本不敢在這方面大做文章。而且,如果樓市崩潰,建築商無利可圖,房子的供應必然會大幅減少,在供不應求的情況下,樓價根本降不下來,甚至會有可能導致樓價進一步飆升。
解決香港人的居住問題,唯一方法是大量增建公屋和復建居屋(也就是內地的保障房),不過,以前政府在這方面犯了方向性的錯誤,那就是他們一廂情願地製造人為的公平,在地價昂貴的地段建保障房,並將保障房和私房的標準靠近,如赤柱居屋、紅灣半島等,這樣一來,由於保障房和私人物業沒有明確的區分,自然會衝擊私房的生意,造成地產界的混亂。再說,這些高級保障房受惠者並不多,也造成了另一種不公平,所以,保障房可以大力發展,但面積標準和公共設施不妨降低,而且一定要建在較為偏僻的地段,以示區別,這樣一來,由於建造成本降低,建築單位可以增加,令更多人受惠。二來由於保障房和私房有明確的區別,兩者涇渭分明,窮人住保障房,富人購置私房,既不會對私人發展商造成無謂的衝擊,也不會令買得起私房的人和窮人爭利。
雖然,這種做法可能會被人批評製造貧富階級對立,但我們必須明白,建保障房的目的是解決居住問題,並非要解決社會矛盾,況且,住保障房的人有朝一日經濟好轉,也可以脫離保障房搬到私房去,若為了害怕批評,不顧現實地提高保障房的標準,最後只會高不成低不就,令窮人連最基本的蝸居也沒得住。
將六千元注入強積金,可說是不得人心的決定,照政府解釋,不派錢的原因是恐怕引起通脹,其實,這是完全站不住腳的理由。真正的原因只有三個,一是派錢的手續遠較注資入強積金為複雜,有關人士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所以選擇了這個較為簡單的做法;二是派錢有可能會帶來意想不到的後果,有關人士沒有承擔責任的勇氣;三是有關人士不了解民間疾苦,不明白六千元對紓解民困所起的作用,所以才會寧願讓香港人當涸轍之鮒,將這六千元注放到基金的汪洋大海中。
「派錢」讓市民早日受惠
其實,「派錢」並非什麼新鮮事,澳門和新加坡政府早就有例在先,只要有身份證,就可以分享到自己應有的福利,結果皆大歡喜,人民也對政府感恩戴德。
「派錢」,可說是收買民心最簡單直接的方法。更重要的一點是,「派錢」不可再作任何資產審查,而要全民均霑,讓有錢人也得到點甜頭,日後他們納稅也會納得較為甘心,這就是老子所說的「將欲取之,必先與之」。一個和諧的社會,不但要照顧好窮人,也要照顧好中產階級和公平對待富人,只要社會和諧,和衷共濟,錢派出去了,將來又何愁收不回來呢?
一份理智務實的財政預算,是不能光靠計算機計出來的,其中更需要有高度的政治智慧及對市民的愛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