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1年3月2日 星期三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文匯評論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二二八」教訓與兩岸文化交流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1-03-02]     我要評論

褚靜濤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二二八事件」已經過去了64年,台灣社會仍在高調紀念。不同的時空背景下,出於不同的政治目的,各種不同的政治力量總會去闡發「二二八事件」的微言大義。「二二八事件」是台灣回歸祖國後,政府當局與台灣同胞間的一次大衝突。死者不能復生。對於這個歷史悲劇,我們不但要深切懷念死難的同胞,更要從中吸取經驗教訓,避免類似「二二八事件」的悲劇重新在兩岸同胞間上演。

 為何台灣光復不久,即發生了兄弟相殘的「二二八事件」,解釋很多,有學者指出是國民黨官僚貪污腐敗,有學者指出是統治者壓迫被統治者,有學者指出是外省人欺壓本省人,有學者指出是兩岸不同的文化造成的,等等。這些解釋都有其合理性,揭示了「二二八事件」的某個面向。

文化差異造成誤解仇恨

 日據台灣50年,台灣走上了與大陸不同的發展道路,經濟有一定的成長,開始工業化,民眾過上了初步現代化的生活。反之,中國大陸戰亂不斷,民不聊生。整體上看,除了上海地區及少數通商口岸外,台灣比中國大陸早發展了50年。在文化認同、生活習慣等方面,台灣同胞與大陸同胞差異非常大,50年後,兩岸同胞相遇,種種不適應症狀暴露無遺,使得衝突不可避免。

 以語言為例,台灣人普遍講日語,陳儀到台灣後,本想用4年時間來推行國語,難以行得通,便採取強制措施,要在1年內推行國語,使台灣幾十萬專業人士一夜間淪為文盲或半文盲。此舉對醫生影響不大,卻致日語教師、律師等失去飯碗。這些人群起抗爭。「二二八事件」發生後,國民黨軍隊赴台鎮壓民眾,濫殺無辜。探究其中具體案例的原因,不是國民黨士兵對台灣人有什麼仇恨,而是戒嚴時期,在一些特定區域,禁止行人通行,士兵喊口令,而一些台灣人聽不懂國語,非要前行,士兵只得開槍。因語言不通造成的誤解、隔閡,甚至仇恨,俯拾皆是。

 對「二二八事件」的成因,國民黨高層做過反思,深感兩岸文化的巨大差異,準備招大批大陸人到台灣工作、教學,送台灣青年到大陸上學、工作,加強兩岸的文化交流。由於兩岸的再次分離,這個計劃沒有能夠實施。

台灣族群隔閡已逐漸化解

 1949年1月,大陸新聞記者張冰赴台,在台灣生活近百日。他注意到雙方之間的語言障礙,「日文已不再使用,到處提倡著國語運動,以謀代替日文日語,但因進行方法不善,成績太差,最後依然故我,你講你的,我講我的,彼此莫名其妙。」近200萬大陸軍公教人員遷台,解決了國語運動的師資,提供了國語語言環境。1960年,一位大陸籍的小學生在台北某小學上學時發現,台籍老師上課時講半生不熟的國語,下課時,幾位台籍老師在一起,仍然是講流利的日語,「你講你的,我講我的」仍沒有完全改觀。

 經過約60年的相互融合,台灣的本省人與外省人基本形成了新台灣人,只要不碰選舉,這兩個族群大致可以相安無事,彼此間的隔閡在逐漸化解中。

 2008年5月以來,兩岸大交流的局面已經初步形成,主要體現在直接「三通」和經貿交流的層面上。2010年,大陸旅客赴台人數達163萬人次,較2009年同期成長68%,其中觀光人數達117萬人次,較2009年同期成長98%。自2008年7月開放大陸民眾直接赴台觀光,截至2010年12月底為止,大陸旅客赴台觀光人數達182萬人次,粗估已為台灣觀光相關產業創造超過新台幣910億元的收益與商機。20多年來,兩岸經濟上的融合並沒有導向兩岸共同的國家認同,某種程度上兩岸在政治認知上的差異在擴大。

 60年的敵對、爭執,海峽兩岸的中國人在語言上沒有多大障礙,可以相互交流,中國大陸和中國台灣卻是兩個不同的異質社會。兩岸社會制度不同,台灣是資本主義私有制,奉行自由經濟;中國大陸則是公有制為主體的社會主義制度,奉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在經濟發展階段上,台灣已經進入後工業社會,服務業佔主導地位,人民的生活水平較高,文明素養也較高;中國大陸的北京、上海、深圳等發達城市已進入後工業社會,而廣大的中西部地區仍處於工業化的早期或中期階段,仍需要資本的原始積累,因徵地、拆遷引發的社會衝突層出不窮。在政治體制上,台灣是地方自治,民眾直選領導人,議會主導立法,民眾有組黨、集會、言論、出版自由等權利,正在建設市民社會;中國大陸是中央集權制度,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多黨合作制度,地方服從中央,市民社會尚在初步發育中,民眾尚不能組黨。

兩岸加強文化交流具迫切性

 這兩個不同的社會,同屬於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佔主導地位,但兩岸民眾在國家認同、歷史記憶、文化認同、價值觀方面,既有共同的一面,也存在著巨大差異。在政治議題難以提上檯面的情況下,兩岸有識之士都體認到現階段加強兩岸文化交流的迫切性。

 陸客、陸生、陸商相繼赴台,大陸民眾得以進入台灣島內,並長期生活、居住,規模正接近1949年大陸民眾遷台,大陸民眾與台灣民眾的大交流局面已經初步形成。在交流過程中,兩岸同質性的文化可以引起共鳴,異質性的文化卻會發生碰撞,爭執甚至衝突此伏彼起。雙方應坦誠相待,彼此寬容,尊重差異,求同存異,擴大共同的認知,避免挑起爭執,擱置爭議,不急不躁,行穩致遠,逐漸形塑共同的歷史記憶、文化認同,加強兩岸文化精神層面的溝通交流,夯實兩岸和平發展的文化根基,使這種給兩岸人民帶來實實在在利益的和平雙贏局面不可扭轉。

相關新聞
縱論香港:反對派煽動「紫荊花革命」意欲何為? (2011-03-02)
廿四味:激進派的危險行動 (2011-03-02)
頂天立地:財政預算案需面對現實 (2011-03-02)
止戈為武:中國軍艦首次參與海外撤離意義深遠 (2011-03-02)
日本政壇陷入「小澤困境」 (2011-03-02)
「二二八」教訓與兩岸文化交流 (2011-03-02)
明辨是非:加強動用儲備紓解民困 (2011-03-02)
鼓勵愛心消費 構建和諧社會 (2011-03-01)
政經多面體:優化強積金 做好養老準備 (2011-03-01)
美國不會放棄遏制中國政策 (2011-03-01)
田園快語:政府意願良好 預算案確需完善 (2011-03-01)
廿四味:預算案豈可否決 建制派出招解圍 (2011-03-01)
志強時評:調整房協功能 照顧市場與政府之間空間 (2011-03-01)
指點江山:中國的穩定符合全世界利益 (2011-02-28)
廿四味:反對派挑動「革命」禍害香港 (2011-02-28)
「一國兩制」深入的標誌 (2011-02-28)
預算案基本回應各方需求 (2011-02-28)
美在北非煽動流血必自吃苦果 (2011-02-28)
今年「兩會」的熱點 (2011-02-28)
預算案紓困抗通脹 (2011-02-28)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文匯評論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