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宏証券及資產管理董事黃敏碩
一直提及國有企業擁有絕對優勢,2009年香港金融研究中心發表的研究報告顯示,國有企業從銀行獲得貸款的成本比市場總平均成本低133基點,以國有企業的規模計算,多年來這百多個基點的借貸成本,相信已為國企省下很多個億。近日北京天則經濟研究所就國企的盈利水平進行評估,報告指出國企在扣除中央的補貼後,實現的是虧損狀況。兩份相差數年的報告均指向一個結論:若得不到國家補助,國有企業的增長及營運前景未許樂觀。事實上,中央政府和國企的關係,等同委托與代理的關係,這當中涉及許多人際網絡,層層架構,中央投資於國企,補貼及幫助壯大國企的發展,是打著為國家賺錢的旗號,但因為層層架構的出現,中央與國企間兩邊各自獲得的訊息並不對稱,這就很容易造成了國企運用國有資產為自身牟利的行為。
國企成本明顯低於民企
回頭看看天則的報告:報告指出,從2001年至2008年間,國企比民企少付了2.85萬億人民幣,地租3.09萬億,資源租值5千多億,另有虧損補貼約1,200億元。加總後,國企比民企的成本低6.48萬億元!這個數字大於同期國企賬面顯示的4.92萬億元累積盈利。如果簡單地以此相減,從2001年至2008年間,若沒有國家的「額外」補貼,國企於7年間便會錄得實際累積虧損高達1.56萬億元。
當然,單純以這兩個數字相減,並不能得出國企真實的盈利情況,因為在中央的補貼當中,存在著一大堆國企職員的福利制度。例如,很多壟斷性行業的國企給員工繳交高達20%的公積金,遠高於現行公積金制度規定的12%;而且,最明顯的國企職工福利要數住房補貼,部分國企的慣常做法是一次性大規模買下房子,然後以低價出售予職工。這當中也包含了現時中央提出讓國企退出房地產市場的因素,因為國企可以使用國家無償撥備的用地進行集資建房。
某程度上,國企的性質可以看作是公私營文化的合成,在追求盈利的同時,也要確保國企成員獲得不低於市場平均水平的工資和保障,所以,計算國企從國家獲得的補貼金額,需要減去某些必要的職員開支。不過,國企獲得的絕對優勢是存在的,尤其出現在基礎類和資源類的行業當中,而最明顯的則出現在早前非房地產關連的國有企業投資並營運房地產市場,國企除了獲得無償用地撥備外,房地產價格上升也提高了國企的賬面營利。
在當前中央嚴規國企涉足房地產市場的前提下,加上國家調控房地產市場的政策及加息環境,國企從集資建房方面獲得的營利出路被封,對國有企業的專業營運有一定的帶動力。相信為平衡更有效運用國企達成國家資源分配和進一步實行藏富於民的「十二五」國策,國企的經營架構、權利分派和利潤上繳體制等的改革進行將會持續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