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1年3月23日 星期三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文匯園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歷史與空間:問天下誰是英雄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1-03-23]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王兆貴

 「英雄」兩字的本義,在古代各有所指,植物中的精華謂之英,動物中的強者謂之雄。引申到社會領域,就是聰明出眾與能力超常的人。在現代概念上,雖然也有英才與雄才之分,但多數情況下是通稱,一般是指那些為人類社會進步事業做出突出貢獻的人。他們是民族的脊樑,社會的精英,大眾的楷模,是人才中出類拔萃的佼佼者。深入思考英雄人物生前身後的際遇,對於我們今天正確考察和評價人才,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中國有個古訓,叫作「不以成敗論英雄」。事實果真如此嗎?綜觀中外歷史,確不乏有說服力的範例。如,滑鐵盧戰役的贏家是聯軍統帥威靈頓公爵,但到滑鐵盧鎮參觀的人,瞻仰的卻是失敗者拿破侖,沒有人去理會威靈頓。再如,人們提及麥城時,首先想到關羽,那個戰勝關羽的呂蒙卻被忽略了。又如,項羽雖然失敗了,卻被奉為天下英雄,劉邦雖然勝利了,卻被稱為「流氓天子」。撇開那些爭議較大的歷史人物不談,能說明這個古訓的例子還有一些。  

 按理說,人們心目中的英雄,總是同壯舉和偉業聯繫在一起的;由勝利者刷新的歷史,也應該銘刻那些勝利者。那麼,為何會出現「不以成敗論英雄」這種非常規的歷史評價呢?  

 作為人類社會發展過程的客觀反映,歷史是過去事實的記載,真相只有一個。然而,當它被還原為文化記憶時,往往會因見識不同而有所選擇和補遺,甚至曲解和編造。經過時間長河的沖刷和積澱,思想潮流的碰撞和修正,民間流傳的歷史人物和故事,已不再是原初史料,而是集體無意識的公共作品。因此,提出「歷史應該記住誰」,就不是簡單邏輯所能求證的「解」。人們之所以不用成敗作為論定英雄的唯一標準,原因是多方面的。  

 功績與過錯的比較。即使再高大的英雄人物,也不可能是完美無瑕的,但英雄之過乃白璧微瑕,難掩其豐功偉績。就拿林則徐來說,他在中英商貿關係的處理上和對英軍發動戰爭報復的判斷上,均有不當之處,並導致清廷誤判。我們卻不能因此否定林則徐的歷史功績,說他不是民族英雄。這一點,比較好理解。還有一點,對英雄人物是非功過的論定,並不存在終極標準,時代背景不同,審視角度不同,答案也不相同。比如說,將相中的袁崇煥、曾國藩、李鴻章,帝王中的嬴政、雍正,以及介於帝王將相之間的曹操,歷來毀譽參半,史家說法不一,民間也存爭議,原因就在於所持的標準不同。  

 一時與一世的考量。拿破侖是歐洲歷史上四大軍事統帥之一,他一生指揮過大大小小60多場戰役,比亞歷山大、凱撒、漢尼拔、蘇沃洛夫這些名將所指揮的戰役總和還要多,但滑鐵盧一役卻一敗塗地,並就此退出歷史舞台。後來,兵敗滑鐵盧便成了慘敗的代名詞。但是,「失敗反把失敗者變得更崇高了。倒了的波拿巴彷彿比立著的拿破侖更為高大」。後來的事實,印證了雨果在《悲慘世界》中提到的這些話。唐末將領李克用之子李存勖,小名亞子。身為晉王之後,卻無紈褲之氣,繼承先輩遺志,馳騁疆場拚殺,連他父親的老對手朱溫,都感歎「生子當如李亞子」。毛澤東對這父子倆也很賞識,稱他們「可謂識時務之俊傑」。可惜的是,李存勖勝利後不思進取,終致身死國滅,被柏陽先生稱之為「半截英雄」。  

 正統與旁系的偏見。在中國,由於正統觀念根深蒂固,很大程度上左右了人們對歷史人物的解讀,「成則為王,敗則為寇」並非普世定律。受正統觀念影響,有些歷史人物的形象臉譜化了。被褒的如關羽者,赤誠忠貞,超凡入聖;被貶的如曹操者,陰險奸詐,死有餘辜。三國爭雄,劉備儘管未能勝出,但因沾了漢室宗親的光,身後享有「英雄之器」的盛譽。曹操儘管勝利了,但因有篡位之嫌,身後卻背上了「亂世奸雄」的惡名。歷史是無情的,也是公正的。歷史的慣性、傳統的力量儘管比我們想像的還要頑固,但總有一天會被科學的歷史觀所正本清源。曹操不論在軍事、政治還是文學上都卓有建樹,魯迅說他「是一個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個英雄」。  

 業績與人格的權衡。稱得上英雄豪傑的人,其業績可以不昭彰,但人格一定是高尚的。他們通常以堅貞的氣節、剛毅的血性、不屈的鬥志、無私的奉獻而著稱。荊軻失敗了,但他義無反顧的獻身精神,就像他朗吟的《易水歌》那樣,傳為千古絕唱。號稱西楚霸王的項羽,不僅霸業未成,而且輸得很慘。一曲垓下之歌,豪氣干雲,蕩氣迴腸,長使英雄淚滿襟。項羽儘管偏執自大,蠻橫暴戾,但因他比劉邦光明磊落,率直坦蕩,向來為世人推崇。這也說明,縱有隻手能遮天,人格力量最服人。當一個人的人格魅力為世人所敬仰時,即便其結局是失敗的,也仍然會成為人們心目中的英雄。烈士崇拜也好,殉道情結也罷,其源概出於此。  

 與其說「歷史記住了誰」,毋寧說百姓記住了誰。之所以會有那麼多失敗者被人們記住,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人心所向。勝利者自可以稱「王」,失敗者卻未必是「寇」;勝利者可以改寫歷史,卻無法改動人們心靈的天平。古今中外最感動人的,不必是三頭六臂,不必是大呂黃鐘,不必是豪言壯語,而是以天下為己任的錚錚鐵骨,救蒼生於水火的赤膽忠心,謀福利於百姓的慈行善舉。正像電視連續劇《三國演義》片尾歌詞所寫的那樣:黯淡了刀光劍影,遠去了鼓角錚鳴,眼前飛揚著一個個鮮活的面容。湮沒了黃塵古道,荒蕪了烽火邊城,歲月啊你帶不走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歷史的天空閃爍幾顆星,人間一股英雄氣在馳騁縱橫。

相關新聞
歷史與空間:問天下誰是英雄 (2011-03-23) (圖)
古今講台:「做」與「造」 (2011-03-23)
亦有可聞:秦始皇與寡婦清的交易 (2011-03-23)
人文世相:站 著 (2011-03-23)
開卷有益:理性看日本——讀元坤的《第三隻眼看日本》 (2011-03-23) (圖)
歷史與空間:奏摺曲直與社會環境 (2011-03-22) (圖)
生活點滴:諦聽春之聲 (2011-03-22) (圖)
豆棚閒話:老年人的寫作 (2011-03-22) (圖)
古典瞬間:文人筆下的郯城大地震 (2011-03-22) (圖)
歷史與空間:另一種讀詩法:詩中「物」與「物」中詩 (2011-03-19) (圖)
來鴻:一衣帶水的震盪 (2011-03-19) (圖)
文化觀察:敬惜字紙 (2011-03-19) (圖)
熱點詞評 (2011-03-19) (圖)
歷史與空間:知而不改,不如不知 (2011-03-16) (圖)
古今講台:說一說簡體字 (2011-03-16)
古典瞬間:君子三畏 (2011-03-16) (圖)
亦有可聞:滿村聽說蔡中郎 (2011-03-16) (圖)
來鴻:遊廣州華南植物園(三首) (2011-03-16)
歷史與空間:自古黃河重防洪 (2011-03-15) (圖)
亦有可聞:詞在傳意 (2011-03-15)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文匯園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