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中行 資深評論員
既然民情轉變,民主黨理應配合收回激進抗爭路線,理性地討論改善預算案內容,才是務實的做法。但民主黨卻因為政治原因,一意孤行一錯再錯,甚至要將派發6000元的預算案否決,這種與民為敵的行為,在在顯示民主黨的反對派本質並沒有改變,仍然是政治掛帥,逢政府必反,市民不滿「見財化水」之餘,更反感民主黨這種不理性行為,遭受市民唾棄也是意料中事。
中文大學亞太研究所最新的民調顯示,民主黨的支持度跌至9.4%,低於民建聯的10.7%,在政改方案通過後民主黨的民望一度升至15.8%,但之後卻一路走低,終於在近日預算案一役跌至近年新低。另一個機構進行的民調也顯示,反對派議員的最新得分全數下跌,民主黨更成為最大輸家。一般分析認為民主黨民望大跌主要是因為罔顧民意,堅持要將一份「派錢」的預算案否決所致,加上不顧大局令臨時撥款被否決,受盡社會的口誅筆伐。不過,更重要是市民對於民主黨的轉變深感不滿,特別是不少市民原來預期民主黨已轉變成「溫和反對派」,能夠較客觀理性地討論政策,與社民連、公民黨等有所區別,但從近日民主黨愈走偏鋒的路線來看,市民終於發現民主黨的本質並沒有改變,這才是得分大跌的主因。
路線愈走愈激 市民不滿急升
根據中大的民調,民主黨在政改通過後得分立即到達近年新高,甚至一度拋離民建聯超過6%之多,原因是在政改方案上,民主黨最終能夠頂住激進反對派的壓力,投下支持票,讓本港的政改能夠再次啟航,受到社會的肯定。特別是主流的中間市民認為民主黨能夠超脫「為反對而反對」的思維,真正以本港利益出發,因而爭取了不少市民的支持。儘管受到激進派的百般攻擊,但民望依然不跌反升。
可惜的是民主黨卻沒有看清市民的期望,看不到市民希望見到有較理性務實的反對派政黨出現,在監察政府之餘,也不要「為反對而反對」,有破壞無建設。然而,民主黨一眾領導層卻因為民意的肯定而意氣風發,以為已經招攬大批中產選票,可以安枕無憂,接下來就是要鞏固反對派的基本盤,爭取激進選民的選票,同時也要應對激進派的攻擊,於是自政改之後民主黨的路線已開始轉變,先是在政改具體立法上出爾反爾,要求當局大幅降低「超級區議會」議席的參選門檻,以便公民黨等盟友參與,將當日的承諾拋諸腦後。在財政預算案一役,當局提出的不少建議其實都是由民主黨提出的,不要「派糖」、審慎理財等理財原則都是民主黨所認同的。但結果是預算案出台後引發社會不少爭議,民主黨立即反轉豬肚,將自己提出的建議選擇性忘記,全力攻擊預算案,顯示其投機的黨格。
進退失據 四面楚歌
而且,民主黨不但要反預算案,更會藉著民意的反彈,要發動一輪反政府行動,甚至東施效顰的學習中東北非的「茉莉花革命」,要在香港發動一場「紫荊花革命」,其言行的激烈甚至令社民連、黃毓民等人都自愧不如,及後當局大幅修訂預算案,聽從民意大手派錢,民意立即轉變。但民主黨仍然不知進退,更要變本加厲發動每周一次的馬拉松示威,向曾俊華提出「不信任動議」,將問責高官拉下台,製造本港的政治動盪,以圖火中取栗。然而,民主黨此舉卻漠視了市民的意願,在預算案之初提出反對,確實是回應了市民的聲音,但既然民情轉變,民主黨理應配合收回激進抗爭路線,理性地討論改善預算案內容,才是務實的做法。但民主黨卻因為政治原因,一意孤行一錯再錯,甚至要將派發6000元的預算案否決,這種與民為敵的行為,在在顯示民主黨的反對派本質並沒有改變,仍然是政治掛帥,逢政府必反,市民不滿「見財化水」之餘,更反感民主黨這種不理性行為,遭受市民唾棄也是意料中事。
更令民主黨始料不及的是,原以為激進抗爭會得到反對派的支持,重新奪回反對派龍頭地位,但李卓人、吳靄儀等「鷹派」,千方百計鼓動民主黨企得最前,相反他們卻躲在身後,結果在預算案中民主黨受盡千夫所指,誰最得利?自然是與民主黨票源重疊的公民黨等政黨。同時,民主黨以為轉趨激進就可以重新向激進派示威,但結果又是什麼,黃毓民的人民力量仍堅持全面狙擊民主黨。在何俊仁等領導下,民主黨近日的表現給人進退失據、兩面不討好的感覺。其倒行逆施的行徑,已經將「溫和反對派」的形象喪失殆盡。現在民意大幅反彈,黨友落井下石,中間選民失望,導致今日四面楚歌的境地,只能說民主黨是一子錯滿盤皆落索。
|